导航切换
上海口腔医学
首页
杂志概况
杂志宗旨
杂志简介
栏目设置
收录情况
编 委 会
编委会概况
编委会章程
编 辑 部
审稿专家名单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Open Access Statement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盘钻法上颌窦内提升牙种植术的10年临床效果回顾分析
张凯悦, 韩泽禹, 姜帅, 徐昊, 李凡, 赵保东
上海口腔医学 2024, 33 (
1
): 64-70. DOI: 10.19439/j.sjos.2024.01.011
摘要
(
285
)
PDF
(1101KB)(
136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盘钻法上颌窦内提升牙种植术术后10年种植体周围骨改建情况,并探讨不同因素对种植体存留率的影响。
方法:
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种植科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应用盘钻法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全景片和CBCT测量不同时期种植体周围的骨量变化,利用SPSS 26.0软件包中的Kaplan-Meier 法和 Log-rank 检验法分析不同因素对种植体存留率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98例患者,合计128颗种植体。随访0~168个月,随访过程中,7颗种植体失败,其余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并行使功能,10年累积存留率达94.53%。获得完整影像学数据的75个种植位点中,术后10年种植体尖端成骨高度(0.29±0.15) mm,窦内成骨高度为(2.74±0.66) mm。Kaplan-Meier 法和 Log-rank 检验法分析表明,初始骨高度、提升骨高度、黏膜穿孔、种植体长度、植入扭力、吸烟、糖尿病、牙周炎等8个因素对种植体存留率有显著影响。
结论:
盘钻法上颌窦内提升牙种植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垂直骨缺损的一种可靠、稳定的骨增量手术,10年累计存留率不低于94%。初始骨高度、提升骨高度、黏膜穿孔、种植体长度、植入扭力、吸烟、糖尿病、牙周炎等是影响种植体长期存留率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茎乳孔及其与周围骨性结构关系的应用解剖
秦泗佳, 刘焕琦, 张雨晴, 王丹杨, 黄硕, 王峰, 刘昌奎
上海口腔医学 2023, 32 (
6
): 568-571. DOI: 10.19439/j.sjos.2023.06.002
摘要
(
206
)
PDF
(607KB)(
142
)
可视化
目的:
研究茎乳孔与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62例成人完整干燥颅骨,观察茎乳孔形状,用游标卡尺等测量茎乳孔孔径、后外点和前内点到周围骨性结构的距离。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茎乳孔可见4种形态,即圆形(61.29%)、卵圆形(29.84%)、不规则形(8.06%)和三角形(0.81%)。圆形孔径(2.80±0.61) mm,卵圆形长径和短径为(4.43±0.96)和(2.79±0.60) mm。茎乳孔后外点和前内点到颈动脉管外口后外点、颈静脉孔前内点、中线、枕骨大孔最前点、腭大孔后点、破裂孔后外点、卵圆孔后外点、棘孔后外点、茎突根前点、鼓乳裂最外点和乳突尖的距离分别为(16.10±2.81)、(24.01±2.65)、(44.95±3.24)、(45.10±2.71)、(61.66±4.14)、(35.56±4.35)、(32.26±2.85)、(29.12±3.40)、(10.39±3.25)、(9.49±2.24)和(12.01±2.79) mm,(12.80±2.41)、(21.56±2.51)、(42.96±3.97)、(42.91±2.76)、(58.97±3.97)、(32.98±4.14)、(29.20±2.77)、(25.80±2.87)、(7.37±2.33)、(11.42±2.00)和(15.41±2.57) mm。经统计学分析,上述左、右两侧各孔径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茎乳孔以圆形和卵圆形居多,明确该孔与周围骨性结构的距离,有利于指导临床手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Er-YAG激光对不同瓷贴面拆除效率的体外评价
庄娇玲, 许志强, 金地, 吴千驹
上海口腔医学 2023, 32 (
6
): 578-582. DOI: 10.19439/j.sjos.2023.06.004
摘要
(
201
)
PDF
(938KB)(
136
)
可视化
目的:
比较Er:YAG激光拆除不同厚度和透明度的二硅酸锂玻璃陶瓷贴面的时间,观察其对贴面和牙面表面形貌的影响。
方法:
对12颗离体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颊面进行贴面预备,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系统完成12个全瓷(IPS e.max CAD二硅酸锂玻璃陶瓷材料)贴面制作,颜色均为A2色。依据材料和厚度不同将12个贴面分成4组,即e.max HT 0.5 mm组、e.max HT 1.0 mm组、e.max LT 0.5 mm组和e.max LT 1.0 mm组。采用树脂水门汀将贴面与对应的预备体粘接,室温下利用生理盐水进行样本储存。7天后通过Er:YAG激光拆除各组贴面,记录所需时间。将拆除后的离体牙、e.max HT 0.5 mm贴面组和e.max LT 0.5 mm贴面组进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检测拆除后的表面形貌改变。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0 mm厚的全瓷贴面较0.5 mm厚的拆除时间长,e.max LT 0.5 mm组拆除时间长于e.max HT 0.5 mm组,e.max LT 1.0 mm组拆除时间长于e.max HT 1.0 mm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经Er:YAG激光拆除的全瓷贴面SEM未发现明显裂缝裂纹、“凹坑状”破坏等;牙面SEM见粘接剂覆盖,未发现裂纹、牙釉质熔融现象。
结论:
Er:YAG激光可成功拆除二硅酸锂玻璃陶瓷贴面;材料类型、厚度影响其拆除时间,e.max LT贴面透光率较低则拆除时间较长,并且贴面越厚所需的拆除时间越长。Er:YAG激光能量不会导致陶瓷和牙体组织的表面形貌受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次氯酸溶液的稳定性及对口腔组织刺激性的体外研究
刘昭辰, 孙培, 潘克清, 王培彦, 张慧, 袁昌青, 邓婧
上海口腔医学 2024, 33 (
2
): 141-147. DOI: 10.19439/j.sjos.2024.02.006
摘要
(
197
)
PDF
(2020KB)(
64
)
可视化
目的:
研究不同次氯酸(hypochlorous acid, HClO)溶液在模拟临床使用条件下的理化性能及杀灭粪肠球菌的稳定性,并检测HClO对口腔软、硬组织和细胞的相容性。
方法:
在模拟条件下监测2种不同生产工艺HClO样本的理化指标(有效氯浓度、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变化,通过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测定不同浓度梯度HClO溶液的杀菌对数值。将牙髓组织、舌组织及牙本质块分别浸泡于PBS、100 ppm HClO、200 ppm HClO和3% NaClO 4组溶液中,用称重法和显微硬度仪检测其对软、硬组织的影响。通过CCK-8法检测HClO、NaClO及其10倍稀释液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GraphPad PRIS 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模拟条件下,HClO溶液的有效氯浓度随时间缓慢衰减,1个月内衰减程度<20 ppm,pH值及氧化还原电位值相对稳定。各样本浓度衰减前后其杀菌对数值均>5.00,HClO处理后的软组织重量及牙本质显微硬度值无显著改变(
P
>0.05),HClO及其10倍稀释液处理5 min的细胞活性远高于NaClO(
P
<0.001)。
结论:
HClO溶液的理化性能及杀菌稳定性良好,能满足临床需求。相比NaClO,HClO细胞毒性低、组织相容性好,有望成为牙髓再生领域安全高效的消毒产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特征
赵炅, 白果, 杨驰
上海口腔医学 2024, 33 (
1
): 1-5. DOI: 10.19439/j.sjos.2024.01.001
摘要
(
182
)
PDF
(1308KB)(
144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正常口腔黏膜和皮肤组织之间的成纤维细胞亚型构成及功能异同,建立两者间统一的成纤维细胞亚型分类,明确其功能异同,为组织修复和再生提供研究基础。
方法:
通过整合分别来自口腔黏膜及皮肤的4个单细胞数据库,提取其中的成纤维细胞亚群,使用harmony消除批次效应后,统一流形逼近与投影降维、聚类后将成纤维细胞亚群进行分类,通过基因集富集结果对其功能进行分析。采用R 4.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分离得到8个不同功能的成纤维细胞亚群,其功能分别与细胞外基质构成、免疫和收缩相关,在口腔黏膜与皮肤内存在统计学构成比差异。
结论:
成纤维细胞作为组织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整合分析来自多个部位的正常皮肤组织和口腔黏膜的成纤维细胞转录数据,明确了健康状态下两者之间的亚群构成及功能差异,为提高转录组水平上对口腔黏膜和皮肤稳态和细胞功能的理解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口腔不良习惯的认知调查
康莹, 丁琴, 汪隼
上海口腔医学 2024, 33 (
1
): 101-105. DOI: 10.19439/j.sjos.2024.01.018
摘要
(
178
)
PDF
(620KB)(
150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认知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科普宣教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47名初诊患儿家长进行基本信息和口腔不良习惯相关问题调查,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计数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影响儿童家长对口腔不良习惯认知情况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在247名学龄前儿童家长中,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的原因中,因口腔不良习惯就诊占17.4%,口腔不良习惯发生率为44%。家长对口腔不良习惯的认知不高,不到一半的家长(46.6%)知晓口腔不良习惯,其中82.6%的家长认为不良习惯影响孩子牙、颌、面发育以及心理健康,影响面形(62.1%)、牙列整齐(34.7%)、咀嚼功能(48.4%)、心理健康(21.1%)。78.3%的家长认为口腔不良习惯需要纠正,69.6%认为需要去医院治疗,30.4%认为只要孩子停止放弃口腔不良习惯就可以;61.7%的家长发现孩子有不良习惯会及时就医。家长获取口腔不良习惯相关知识的途径,医院宣教占61.5%。不同特征的家长对口腔不良习惯认知有所不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长学历是影响家长对口腔不良习惯认知情况的危险因素(
P
=0.009)。
结论:
家长对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认知不高,家长学历是影响家长对口腔不良习惯认知情况的危险因素,需要提升家长对口腔习惯的认知,加强口腔不良习惯的卫生健康教育,尤其对特殊体征家长进行口腔健康宣教,提高对口腔保健的重视程度,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和及时治疗,以预防错畸形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APB-DOCK8转基因番茄疫苗防龋的实验研究
龙茜, 廖成成, 肖琳琳, 刘建国, 管晓燕
上海口腔医学 2023, 32 (
6
): 561-567. DOI: 10.19439/j.sjos.2023.06.001
摘要
(
177
)
PDF
(1616KB)(
137
)
可视化
目的:
观察转基因番茄防龋疫苗经灌胃免疫SD大鼠后的防龋效果,初步探索其免疫机制。
方法:
采用SD大鼠建立实验性龋齿模型,培育并鉴定转基因防龋番茄,将表达目的蛋白的转基因番茄防龋疫苗分次灌胃免疫SD大鼠,Elisa法检测SD大鼠唾液及血液样品中特异性抗PAcA的SIgA和IgG含量,取上下颌骨进行Keyes龋齿计分,取脾脏进行RNA-seq测序分析。采用 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转基因番茄防龋疫苗中目的蛋白浓度为36.28 μg/mL,免疫SD大鼠后,D组(8 mL/kg)在第6周产生的特异性SIgA和IgG抗体水平最高,且与其他组存在显著差异(
P
<0.05),龋齿计分也较其他组差异显著(
P
<0.05)。提取该组SD大鼠脾脏mRNA经RNA-seq测序,得到40个mRNA表达差异显著基因(
P
-adjust<0.05 & |Fold Change|≥1.5)。26个基因显著上调,包括
IGFBP6
、
COL15A1
等,GO富集到体液免疫反应、B细胞活化、免疫球蛋白受体结合等;KEGG富集到56条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NF-κB等信号通路,且
F
<0.001。14个基因显著下调,但下调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无统计学意义(
F
>0.1)。
结论:
转基因番茄防龋疫苗可能通过上调SD大鼠
IGFBP6
基因,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而减少龋齿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不同清洁方法对高透氧化锆粘接强度和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焦纪兰, 叶心仪, 邓璐, 江辉, 李霄夏, 曾利伟, 谭建国
上海口腔医学 2024, 33 (
1
): 36-39. DOI: 10.19439/j.sjos.2024.01.006
摘要
(
173
)
PDF
(602KB)(
132
)
可视化
目的:
研究不同清洁方法对唾液污染的高透氧化锆与自粘接树脂水门汀间剪切粘接强度和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方法:
制备80个高透氧化锆试件,随机分为5组(
n
=16),即对照组(无污染处理)、75%乙醇组、喷砂组、清洁剂组和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处理组等。测量表面接触角,测试剪切粘接强度,观察断裂模式。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大气压冷等离子体组的接触角最小(
P
<0.05);喷砂组、清洁剂组及大气压冷等离子体组的剪切粘接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
>0.05),但均显著大于75%乙醇组(
P
<0.05);大气压冷等离子体组混合断裂模式增多。
结论:
喷砂、清洁剂及大气压冷等离子体清洁唾液污染的高透氧化锆,可获得与未被唾液污染前相当的粘接强度;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可显著提高高透氧化锆的表面润湿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内镜辅助下无切口不翻瓣再生技术治疗牙槽骨角型吸收的效果评价
史佳虹, 李静雯, 蒋立姗, 雷浪, 李厚轩
上海口腔医学 2024, 33 (
1
): 80-84. DOI: 10.19439/j.sjos.2024.01.014
摘要
(
168
)
PDF
(888KB)(
131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无切口不翻瓣再生技术(non-incisional technique,NIT)治疗牙槽骨角型吸收的效果。
方法:
选择13例重度牙周炎患者的13颗患牙,均存在邻面牙槽骨角型吸收, 在经过牙周基础治疗后6周接受NIT治疗。NIT治疗过程为在内镜下完成清创后填入骨再生材料,记录NIT治疗前及术后2年术区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牙龈退缩(gingival recession,GR)及影像学指标变化。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NIT术后2年随访结果与术前相比,CAL降低(3.65±2.10) mm(
P
<0.001), PD降低 (4.42±1.66) mm(
P
<0.001),GR为(0.38±0.87)mm (
P
=0.25),影像学骨下袋深度降低显著(
P
<0.001)。
结论:
对于牙槽骨角型吸收位点,NIT治疗可以在不翻瓣情况下获得良好的牙周再生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掺镁纳米多孔钛涂层的生物特性及促成骨分化作用
赵姗, 张凌, 李胜男, 康楠, 孟箭, 李晓东
上海口腔医学 2024, 33 (
1
): 6-12. DOI: 10.19439/j.sjos.2024.01.002
摘要
(
166
)
PDF
(2088KB)(
133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将生物活性镁离子掺入纳米多孔钛基础涂层,探讨其物理特性及对成骨的影响。
方法:
通过改变MAO电解液成分,控制多孔钛涂层中掺镁量,制备非含镁和含镁钛多孔钛涂层(MAO、MAO-mg)。采用扫描电镜(SEM)、粗糙度及接触角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S)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学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掺镁纳米多孔钛涂层的Mg
2+
释放能力。通过活/死双染、CCK-8 检测材料增殖-毒性,并使用FITC-鬼笔环肽通过染色β肌动蛋白,确定细胞骨架结构。通过茜素红(ARS)、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确定涂层对体外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加入镁离子的MAO电解液不会改变多孔钛涂层物表面特征,MAO制备出的各组涂层具有相似的微孔结构(
P
>0.05),MAO处理组(MAO、MAO-mg)表面粗糙度和接触角无显著差异(
P
>0.05),但显著高于Ti组(
P
<0.05)。EDS及ICP分析显示,镁离子成功掺入并从材料中释放。活/死双染及细胞增殖测定显示,与Ti组相比,MAO处理组无毒(
P
>0.05),且随着细胞培养时间延长,MAO-mg显著促进细胞增殖(
P
<0.05)。MAO-mg组ALP、ARS染色效果显著高于其他组;qRT-PCR显示,MAO-mg组的Runx2 mRNA(
P
<0.05)、ALP(
P
<0.05)和骨钙素OCN(
P
<0.05)表达显著高于Ti、MAO组。
结论:
MAO成功制备含镁纳米多孔钛涂层,且表现出明显的促成骨分化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炎症微环境作用下BMP9通过ERK5/KLF4信号通路促进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
李莉, 连文伟
上海口腔医学 2023, 32 (
6
): 583-589. DOI: 10.19439/j.sjos.2023.06.005
摘要
(
162
)
PDF
(1355KB)(
113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骨形态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在炎症环境中是否通过ERK5/KLF4信号通路促进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成骨分化。
方法:
利用重组腺病毒技术,在TNF-α刺激的PDLSCs中过表达BMP9,通过RT-PCR和Western 印迹法检测成骨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变化。随后,通过转染技术使KLF4在PDLSCs中过表达,在炎症条件下观察其对成骨分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效应。在KLF4敲低的背景下过表达BMP9,观察其对成骨分化的影响。添加ERK5抑制剂BIX02189,揭示ERK5在BMP9诱导的成骨分化中的关键作用。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BMP9在炎症环境下显著促进PDLSCs成骨分化,并增强KLF4表达。KLF4过表达进一步加强了PDLSCs成骨分化。然而,当KLF4被敲低时,BMP9对PDLSCs成骨促进效应受到明显抑制。BMP9处理显著增加ERK5磷酸化水平,但在ERK5被抑制后,BMP9对成骨分化的促进效应大幅减弱。
结论:
BMP9可在炎症环境中通过ERK5/KLF4信号通路显著促进PDLSCs成骨分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低龄儿童龋相关口腔微生物特点分析
黄骏, 韩轩, 马其钊, 邹静
上海口腔医学 2024, 33 (
1
): 59-63. DOI: 10.19439/j.sjos.2024.01.010
摘要
(
162
)
PDF
(1397KB)(
143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索有龋儿童口腔微生物的结构特点。
方法:
纳入30名全身健康的3~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乳牙龋失补牙面指数分为无龋组(caries free, CF组,15名)和低龄儿童龋组(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 组,15 名),采集2组儿童的唾液及牙菌斑样本,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高通量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样本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差异性分析。
结果:
ECC组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CF组。在门水平,放线菌门(
Actinobateria
)在ECC组唾液样本中丰度较高;厚壁菌门(
Firmicutes
)在CF组菌斑样本中丰度较高。在属水平,劳特普罗菌属(
Lautropia
)在CF组唾液样本中丰度较高,心杆菌属(
Cardiobacterium
)、孪生球菌属(
Gemella
)和颗粒链球菌属(
Granulicatella
)在CF组菌斑样本中丰度较高;罗氏菌属(
Rothia
)在ECC组唾液样本中丰度较高,棒状杆菌属(
Corynebacterium
)在ECC组菌斑样本中丰度较高。
结论:
无龋与有龋儿童唾液和菌斑微生物群落种类和组成存在显著差异;特定微生物与ECC的发生相关,对特定微生物的筛选,有助于对ECC进行早期预测及防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正畸联合骨水平种植体修复在牙列缺损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宫汝娟, 何磊
上海口腔医学 2024, 33 (
1
): 76-79. DOI: 10.19439/j.sjos.2024.01.013
摘要
(
162
)
PDF
(458KB)(
102
)
可视化
目的:
评价正畸联合骨水平种植体修复在牙列缺损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因牙列缺损就诊的88例下颌后牙区单牙种植患者的资料,其中,骨水平种植体修复44例(对照组),正畸联合骨水平种植体修复44例(试验组)。比较2组种植体植入成功率、种植体牙周健康情况、咀嚼功能、种植体稳定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组植入3个月、6个月的成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试验组植入12个月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试验组植入12个月的龈沟出血指数(gingival sulci bleeding index,S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2组植入12个月的骨吸收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治疗后最大力咬合时咬肌、颞肌肌电活动显著高于治疗前(
P
<0.05),试验组治疗后最大力咬合时咬肌、颞肌肌电活动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2组6个月、12个月时的种植体稳定系数显著高于3个月(
P
<0.05),2组12个月时的种植体稳定系数显著高于6个月(P<0.05),试验组6个月、12个月时的种植体稳定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2组总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
正畸联合骨水平种植体修复牙列缺损可提高种植成功率及咀嚼效能,改善种植体牙周健康情况,提升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抑制连接蛋白43介导半通道活性促进脂多糖诱导的人牙髓细胞成牙本质分化
张安妮, 丁灿灿, 黄丽苹, 李适廷
上海口腔医学 2024, 33 (
1
): 22-29. DOI: 10.19439/j.sjos.2024.01.004
摘要
(
162
)
PDF
(2155KB)(
131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s)成牙本质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方法:
建立SD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损伤模型,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染色检测Cx43在牙髓组织损伤后修复中的表达模式变化。分别采用0、1、10、100和1 000 ng/mL LPS刺激hDPCs 6 h,筛选最适浓度,随后抑制和过表达hDPCs中Cx43的表达。实时定量PCR(qRT-PCR)及免疫印迹法检测Cx43和成牙本质分化相关因子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al matrix protein-1,DMP-1)、成骨相关转录因子(osterix,Osx)表达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活性变化。进一步对hDPCs施以特异性Cx43通道抑制剂,检测Cx43介导的通道活性在hDPCs成牙本质分化中的作用,初步探讨Cx43调节LPS诱导的hDPCs 成牙本质分化的作用和机制。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IF结果显示,在健康牙髓组织中,Cx43主要表达于成牙本质细胞层,牙损伤3~24 h,Cx43表达减弱,随后逐渐上调,直至正常水平;损伤后3 天~2 周,表达呈下调趋势,并且表达于成牙本质细胞层和固有牙髓中。以10 ng/mL LPS刺激hDPCs 6 h,可显著上调DSPP的mRNA表达(
P
<0.01)。抑制Cx43,可显著上调hDPCs内LPS诱导的DSPP、DMP-1和Osx mRNA表达(
P
<0.05);过表达Cx43,则显著抑制LPS诱导的成牙本质分化相关因子表达(
P
<0.01)和DSPP荧光强度。以10 ng/mL LPS激活hDPCs内ERK信号,过表达Cx43可显著减弱LPS诱导的ERK信号活性(
P
<0.01)。抑制Cx43介导的半通道,促进LPS诱导的hDPCs成牙本质分化相关因子mRNA表达和ERK信号活性(
P
<0.05);而阻断Cx43介导的细胞间通道,则抑制成牙本质分化。
结论:
Cx43参与调控牙髓组织的损伤后修复,并且其表达整体呈下调趋势;抑制Cx43或阻断HC,可促进LPS诱导的ERK信号活性和hDPCs成牙本质分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BRAF V600E在成釉细胞瘤、成釉细胞癌和囊肿中的表达
裴婧, 张林, 贾云香, 陈蔚华
上海口腔医学 2023, 32 (
6
): 630-634. DOI: 10.19439/j.sjos.2023.06.012
摘要
(
158
)
PDF
(812KB)(
114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BRAF V600E表达是否与成釉细胞瘤复发、恶变有关。
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成釉细胞瘤、成釉细胞癌、囊肿中BRAF V600E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BRAF V600E在原发性成釉细胞瘤和复发性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在囊肿和成釉细胞癌中的表达显著减少。免疫组织化学和RT-qPCR检测的阳性率一致。
结论:
成釉细胞瘤中BRAF V600E的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部位、大小、组织学类型以及是否复发无关,BRAF V600E的表达对鉴别成釉细胞瘤、囊肿、成釉细胞癌有一定指导意义。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或许能初步检测成釉细胞瘤中是否存在BRAF突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血管化髂骨肌瓣的应用解剖学特点及其在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张扬, 祝庆海, 张永杰, 王晨星, 叶金海
上海口腔医学 2023, 32 (
6
): 603-608. DOI: 10.19439/j.sjos.2023.06.008
摘要
(
157
)
PDF
(2130KB)(
124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髂腹股沟区血管及穿支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探讨旋髂深动脉(deep circumflex iliac artery,DCIA)来源的髂骨(肌)穿支嵌合皮瓣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不同复合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方案提供应用解剖学和影像学依据。
方法:
选取6例12侧中国成人标本,采用双侧股动脉逆行灌注红色乳胶后进行解剖学研究,分析DCIA及其穿支在髂腹股沟区各个层面的分布、走行、长度、管径等特征;同时对12例下肢CTA进行DCIA血管蒂长度、管径、主要分支位置等进行测量,并与解剖学数据进行比较。对2020年8月—2021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6例下颌骨肿瘤患者,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术,同期髂骨肌筋膜瓣修复重建,观察患者受区术后外形、咬合功能重建,供区外观和功能恢复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6例12侧人体标本髂腹股沟区解剖发现穿腹部浅筋膜层外径>0.5 mm的DCIA穿支共19条,穿支血管分布在髂前上棘后方5 cm,且位于髂嵴内侧5 cm(长)×3 cm(宽)的区域内。DCIA血管蒂长度为(6.73±1.06) cm,血管蒂起始位置外径测量值为(2.55±0.29) mm,DCIA皮穿支穿深筋膜处外径为(1.12±0.14) mm。在12例下肢CTA分析中发现,DCIA血管蒂长度为(6.98±0.62) cm,血管蒂起始位置管径测量值为(2.35±0.20) mm。6例采用髂骨腹内斜肌筋膜嵌合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患者,髂骨肌瓣均顺利存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下颌外形、功能恢复良好,口内肌筋膜瓣黏膜化。术后CT发现植入髂骨无明显体积改变,供区行走、负重基本正常,未出现腹疝等并发症。
结论:
DCIA及主要分支在髂腹股沟区走行、分布较恒定,可根据不同缺损区情况,制备基于DCIA的不同组织类型嵌合皮瓣以满足修复要求。供区未见明显并发症,是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较为理想的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48例Locator种植覆盖全口义齿5年临床修复效果评价
周团锋, 杨雪, 张华, 张智勇, 陈全
上海口腔医学 2024, 33 (
1
): 90-96. DOI: 10.19439/j.sjos.2024.01.016
摘要
(
155
)
PDF
(998KB)(
123
)
可视化
目的:
观察Locator 按扣式种植覆盖全口义齿的长期临床修复效果。
方法:
选择2016—2017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门诊部采用Locator按扣式种植覆盖全口义齿修复的无牙颌患者48例,其中双颌全口义齿修复21例,单颌27例,共植入种植体230颗。观察种植体的留存率、种植体周黏膜探诊出血(BOP)、种植体周牙槽骨垂直吸收高度变化、义齿基托折裂和人工牙脱落折断等并发症,以及义齿固位力变化等。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5年观察期间,5颗种植体脱落,1颗前牙区窄颈种植体颈部折断,12颗失访,种植体存留率为97.25%。种植修复后1年,48颗种植体周黏膜探诊出血(BOP+)(21.4%),平均出血指数(BI)为0.21±0.42,前牙区高于后牙区。种植体周牙槽骨垂直吸收高度为(0.21±0.35) mm,义齿基托折断2例。修复后5年,163颗种植体周黏膜探诊出血(BOP+)(76.89%),BI为1.00±0.70,种植体周牙槽骨垂直吸收高度为(0.58±0.85) mm;种植体周黏膜探诊出血指数与牙槽骨垂直吸收高度在男女之间、前牙区与后牙区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05)。1年观察期和5年观察期间,种植体周黏膜平均出血指数、种植体周牙槽骨垂直吸收高度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01)。义齿折裂17例,折裂率为26.15%,人工牙脱落折断率为16.92%,多发于前牙中线区及Locator基台附着体安放位置,因固位力下降首次更换Locator基台固位垫圈平均(34.2±10.3)个月。
结论:
Locator按扣式种植覆盖全口义齿有良好的临床修复效果。并发症多见于种植体周黏膜探诊出血和垂直向骨吸收,随着戴用时间延长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其次是义齿基托折裂及人工牙脱落与折断,种植体脱落及折断。提示义齿制作时应加强金属支架在Locator基台位置和前牙中线区的强度,前牙区尽量避免使用窄径种植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Twin-block联合上颌扩弓器矫治下颌后缩儿童前后舌位的改变及上气道的三维变化
王萌, 陶李明, 胡亚男
上海口腔医学 2023, 32 (
6
): 635-639. DOI: 10.19439/j.sjos.2023.06.013
摘要
(
152
)
PDF
(1329KB)(
126
)
可视化
目的:
观察有口呼吸病史的下颌骨后缩儿童使用Twin-block联合上颌扩弓器矫治后上气道容积的三维变化及舌位改变。
方法:
选择安氏Ⅱ类伴下颌骨后缩的儿童患者20例,使用Twin-block联合上颌扩弓器进行矫治,将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CBCT)导入Mimics 21.0软件,测量治疗前后上气道(鼻咽段+口咽段)总容积以及鼻咽段、舌咽段、口咽段分段气道容积,舌咽段腭垂尖端处的气道横截面积、最大矢状径,上颌骨宽度。观察治疗前后舌位的高低改变。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矫治后,患者上气道总容积及鼻咽、口咽、舌咽段气道容积显著增加(
P
<0.05);舌咽段腭垂尖端处的气道横截面积及最大矢状径、上颌骨宽度显著增大(
P
<0.05),舌位升高且前移。
结论:
Twin-block联合上颌扩弓器可以使安氏Ⅱ类下颌骨后缩儿童鼻咽段、口咽段、舌咽段及上气道总容积增加,对口咽部的前后向深度有扩张作用,使上颌骨宽度增加、舌位趋于正常,有助于气道通畅性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重度牙周炎后牙位点保存术中联合应用浓缩生长因子的疗效评价
夏婷婷, 汪涌
上海口腔医学 2023, 32 (
6
): 650-655. DOI: 10.19439/j.sjos.2023.06.016
摘要
(
150
)
PDF
(1451KB)(
131
)
可视化
目的:
评价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 bovine bone matrix,DBBM)与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联合用于重度牙周炎患牙位点保存中对牙槽骨三维轮廓的维持疗效。
方法:
选择后牙罹患重度牙周炎需要拔除,且有种植修复意向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微创拔牙,彻底清创后,采用DBBM联合CGF液体作为骨移植材料置于拔牙窝内;对照组采用DBBM与生理盐水混合,作为骨移植材料。2组拔牙创口均覆盖可吸收生物膜和游离角化龈组织。初诊时、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进行CBCT扫描,将CT图像导入Mimics 20.0软件包,拟合后测量,获得数据,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牙槽骨垂直高度术后6个月与初诊时相比显著增加(
P
<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患者初诊时与术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在牙槽嵴顶下1 mm处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
P
<0.05),实验组水平宽度吸收量小于对照组;实验组骨移植材料在牙槽嵴顶下1 mm处的水平吸收率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
与单独应用DBBM相比,DBBM和CGF联合应用可以更好维持重度牙周炎患牙拔牙窝的牙槽骨轮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正畸修复联合治疗内倾型深覆伴重度磨耗患者的效果分析
王静, 路茜, 周建营, 庞淑婷, 冯艳芬, 卢文娟, 张倩
上海口腔医学 2023, 32 (
6
): 656-660. DOI: 10.19439/j.sjos.2023.06.017
摘要
(
150
)
PDF
(741KB)(
108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内倾型深覆伴重度磨耗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2022年6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上颌前牙内倾型深覆伴重度磨耗患者86例,按性别、年龄、磨耗程度等资料配对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正畸治疗,试验组给予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 GI)、牙周指数(periodontal index, PI)、微笑指数、颞下颌关节间隙[前间隙、上间隙、后间隙和In(P/A)]、牙功能(吞咽、发音和咬合)和咀嚼效率。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正畸治疗时间显著缩短(
P
<0.05)。治疗前,2组患者GI、PI、微笑指数、颞下颌关节间隙、牙功能评分和咀嚼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GI、PI、前间隙显著降低(
P
<0.05),微笑指数、后间隙和In(P/A)、吞咽功能、发音功能、牙咬合和咀嚼效率显著增高(
P
<0.05)。
结论:
正畸及正畸修复联合均可治疗上颌前牙内倾型深覆伴重度磨耗,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