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4-25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第34卷第2期目录
    2025 (2):  0-0. 
    摘要 ( 3 )   PDF(740KB) ( 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不同类型脱钙液在口腔颌面部牙-颌骨-牙周联合组织制片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顾挺, 王敏, 王瑜, 李江, 张春叶
    2025 (2):  113-118.  doi: 10.19439/j.sjos.2025.02.001
    摘要 ( 8 )   PDF(1461KB) ( 4 )  
    目的:对比分析MORSE、甲酸和Plank-Rychlo脱钙液处理牙-颌骨-牙周联合组织的效果,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废弃的包括正常牙、颌骨及牙周组织的标本,随机分为3组,分析3种不同脱钙液在脱钙时间、染色效果及核酸完整性方面的差异。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ORSE组、甲酸组和Plank-Rychlo组的平均脱钙时间分别为4.5、3.5和3.6天,H-E染色评分从高至低依次为MORSE组、甲酸组和Plank-Rychlo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MORSE组中AE1/AE3、p63和Ki67得分优于甲酸组间和Plank-Rychlo组,3组Vimentin染色指数相比无显著差异。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MORSE组15例、甲酸组1例和Plank-Rychlo组4例检测到正常荧光信号。DNA浓度均值在MORSE组、甲酸组和Plank-Rychlo组分别为1.987、1.963和1.115 ng/μL,RNA浓度均值分别为13.03、11.08和1.66 ng/μL;MORSE组和甲酸组间DNA浓度和RNA浓度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组的DNA和RNA浓度显著高于Plank-Rychlo组(P<0.001)。结论:MORSE脱钙液在牙-颌骨-牙周联合组织处理方面具有综合性优势,值得在病理临床、教学及科研领域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深度学习的CBCT中下颌管及分支的分割与验证
    叶页, 房硕博, 路惠童, 刘鸣谦, 邬雪颖
    2025 (2):  119-125.  doi: 10.19439/j.sjos.2025.02.002
    摘要 ( 11 )   PDF(1649KB) ( 3 )  
    目的:通过训练卷积神经网络中的U形网络架构(U-Net),构建识别和分割下颌管及其分叉的方法。以专家标注结果作为标准,评估方法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2年12月于上海市口腔医院就诊的290例患者的CBCT资料,其中,训练集200例,测试集90例。模型训练分为三步,第一步由研究人员在3D Slicer软件中标注50例CBCT的双侧下颌管及其分叉。第二步采用伪标签法,基于人工标注的50例数据,结合数据增强方法,初步训练U-net的三维分割模型,对分割结果进行形态学后处理;应用初步训练的模型,对150例数据进行智能标注,人工审校后纳入训练集。第三步基于人工标注与审校的共200例数据训练三维U-net识别与分割模型。评估阶段,由2名医师与U-net模型分别标注90例测试集CBCT数据的双侧下颌管及其分叉,检验2名医师标注结果的一致性,计算人工标注与模型标注结果的Dice相似性系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DSC)与豪斯道夫距离(Hausdorff distance, HSD),计算双下颌管检出率。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人工标注的90个测试集中,医师之间的Kappa值为 0.667。模型标注与人工标注相比,DSC为(0.739±0.068), HSD为(0.988±1.14) mm。双下颌管的检出率达到91.30%。结论:本模型具有较高的分割精度和预测精确性,是一种可靠实用的CBCT下颌管分割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INC 00478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
    赵谦, 韩林孜, 赵璐, 王莉莉, 庄立琨, 袁荣涛
    2025 (2):  126-131.  doi: 10.19439/j.sjos.2025.02.003
    摘要 ( 9 )   PDF(1195KB) ( 3 )  
    目的:探讨LINC 00478在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差异,分析LINC 00478与OSCC患者预后的关系。探讨LINC 00478对OSCC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为OSCC的分子检测与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潜在方案。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下载OSCC转录组数据样本信息,使用R软件研究OSCC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中LINC 00478的表达差异;分析LINC 00478表达与OSCC患者预后的关系。收集26例OSCC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样本,通过RT-PCR检测OSCC样本中LINC 00478的表达,明确LINC 00478在OSCC组织中的差异表达。体外实验研究LINC 00478对CAL27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利用CCK-8实验观察LINC 00478对CAL27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LINC 00478对CAL27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采用GraphPad Prism 8.0.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CGA数据库结果显示,LINC 00478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01),且其高表达代表LINC 00478与患者预后较好相关(P<0.05)。CCK-8结果显示,过表达LINC 00478可显著抑制CAL27的增殖能力(P<0.05)。Transwell结果表明,过表达LINC 00478可显著抑制CAL27的迁移、侵袭能力(P<0.05)。结论:LINC 00478在OSCC中显著低表达,且其高表达与预后呈显著正相关。过表达LINC 00478基因将抑制CAL27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在OSCC中可能发挥抑癌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龈卟啉单胞菌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李慕秋, 李晨曦, 魏巍, 陈程, 王冰, 龚忠诚, 郭伟, 任国欣
    2025 (2):  132-138.  doi: 10.19439/j.sjos.2025.02.004
    摘要 ( 9 )   PDF(2689KB) ( 6 )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肿瘤微环境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 gingivalis)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200例OSCC患者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按照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结果分为P. gingivalis强表达组(n=139)和弱表达组(n=61)。IHC技术分别定量2组标本DOK3及TAM的表达量。比较2组患者三者表达水平与各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R软件4.2.2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死亡、临床晚期、T3~T4期、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肿瘤≥3 cm及中低分化、复发与P. gingivalis高水平表达呈显著相关(P<0.05)。DOK3的强阳性表达与P. gingivalis高水平表达患者的年龄、生存状态、病理T分期、N分期及肿瘤复发显著相关(P<0.05);而TAM的强阳性表达则与T分期、临床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此外,P. gingivalis的表达与DOK3及TAM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P. gingivalis、DOK3、TAM强阳性表达的OSCC患者的预后较弱表达的患者差(P<0.05)。结论:P. gingivalis的免疫表达水平与DOK3及TAM呈正相关。三者的高表达水平与OSCC患者不良预后有关,临床上可考虑作为评价患者预后的标志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灼口综合征病因与影响因素分析
    周慧蓉, 林晓萍
    2025 (2):  139-145.  doi: 10.19439/j.sjos.2025.02.005
    摘要 ( 10 )   PDF(794KB) ( 10 )  
    目的:分析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患者病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2年11月—2023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口腔科就诊的BMS患者109例,另选取同期自愿参与调查的健康人84名作为对照组。记录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评估口腔卫生状况、牙周健康状况及精神心理状况,采用SPSS 27.0软件包,通过t检验、卡方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BMS发病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所示,残冠残根、牙周炎、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睡眠障碍、绝经、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和腔隙性脑梗塞与BMS发病有关(P<0.05)。选择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牙周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睡眠障碍、消化系统疾病、腔隙性脑梗塞为影响BMS发病的因素(P<0.05,OR>1)。结论:BMS的病因涉及局部及全身因素、神经病理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BMS的诊疗需要心理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等多学科的配合,积极治疗系统性疾病或相关疾病。临床工作者除加强患者口腔卫生及牙周健康管理外,还应关注新冠疫情大流行导致的BMS患者疼痛强度、睡眠质量和焦虑状态恶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从而更好地控制疾病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服抗血栓药物患者拔牙术后出血倾向及危险因素的临床对照研究
    罗奇, 朱珠, 石欢, 周琴, 俞创奇
    2025 (2):  146-151.  doi: 10.19439/j.sjos.2025.02.006
    摘要 ( 10 )   PDF(766KB) ( 3 )  
    目的:探讨口服抗血栓药物的患者与非用药患者拔牙术后出血倾向及相关危险因素,为拔牙手术围术期管理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3年3月—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血管病拔牙专科门诊就诊的患者进行队列研究。根据是否服用抗血栓药物,将患者分为试验组(用药组)和对照组(不用药组),在心电监护下拔牙并随访术后出血情况,分析出血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患者645例,其中,用药组305例,不用药组340例。用药组17例(5.6%,17/305)发生出血事件,不用药组1例(0.3%,1/340)发生出血事件,2组有显著差异(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4.089,95%CI:1.351~12.374,P=0.013)对术后出血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口服抗血栓药物和高龄是心血管病患者拔牙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良Twin-block矫治器联合微种植体支抗治疗安氏II类1分类错畸形效果评价
    卢春燕, 崔雪蕾, 曹培培
    2025 (2):  152-156.  doi: 10.19439/j.sjos.2025.02.007
    摘要 ( 9 )   PDF(513KB) ( 6 )  
    目的:探讨改良Twin-block矫治器联合微种植体支抗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月如皋市中医院收治的96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52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改良Twin-block矫治器,试验组采用改良Twin-block矫治器联合微种植体支抗。比较2组矫治时间、咬合打开时间、排列整齐时间、上下牙槽座角(ANB)、下牙槽座角(SNB)、上牙槽座角(SNA)、上中切牙长轴与NA连线的夹角(U1-NA)、下中切牙长轴与NA连线的夹角(U1-NB)、上颌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夹角(U1-SN)、下颌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的后上交角(L1-MP)、上颌唇突度(ULP)、下颌唇突度(LLP)、上下唇突点与颏前点切线和眼耳平面夹角(Z角)、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和龈沟出血指数(SBI)。记录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矫治时间、咬合打开时间及排列整齐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ANB、U1-NA和U1-SN小于治疗前,试验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U1-NB、L1-MP大于治疗前,试验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SNB、SNA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ULP、LLP低于治疗前,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Z角升高,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LI低于治疗前,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I、SBI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满意度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Twin-block矫治器联合微种植体支抗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有助于缩短矫治时间,改善颌骨及面部软组织轮廓,促进牙美学效果的恢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唇红弹性瓣在颊癌口角缺损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吴坤, 吴汉江
    2025 (2):  157-161.  doi: 10.19439/j.sjos.2025.02.008
    摘要 ( 8 )   PDF(1469KB) ( 4 )  
    目的:探讨唇红弹性瓣在颊癌口角缺损中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21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颊癌患者33例。所有患者行颊颌颈联合根治术及口角切除,同期行股前外侧游离皮瓣及唇红弹性瓣修复重建。使用头颈肿瘤治疗功能评估量表(the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Head and Neck, FACT-HN)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的口角形态、美观、咀嚼、吞咽及语言功能,测量开口度。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3例患者的皮瓣成功率为100%。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的美观评分显著下降(P<0.001),但口角形态无显著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的咀嚼功能显著改善(P=0.004);但吞咽功能和语言功能无显著改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的开口度显著增加(P<0.05),患者对开口度的满意度为75.7%。结论:唇红弹性瓣可以较好恢复患者的口角形态,为口角缺损患者的修复重建提供一种可靠的选择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Root BP Plus联合Nd∶YAG激光治疗龋源性露髓的疗效评价
    周玉英, 张旭, 袁娟
    2025 (2):  162-165.  doi: 10.19439/j.sjos.2025.02.009
    摘要 ( 9 )   PDF(489KB) ( 3 )  
    目的:探讨iRoot BP Plus联合Nd∶YAG激光治疗龋源性露髓的盖髓效果及对牙髓活力、咬合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治疗的196例龋源性露髓患者,患牙268颗(均为恒牙),采用电脑随机数法分为试验组98例(136颗)和对照组98例(132颗)。2组清理龋坏组织后均行Nd:YAG激光治疗,试验组采用iRoot BP Plus充填,对照组采用矿物三氧化聚合体(mineral trioxide polymer,MTA)充填,比较2组治疗效果、牙髓活力及咬合功能。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3、6、12个月,2组治疗成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试验组咬合力与咀嚼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6、12个月,2组牙髓活力及牙髓内血流量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试验组牙髓活力及牙髓内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Root BP Plus联合Nd∶YAG激光治疗龋源性露髓,有助于保留牙髓活力,改善咬合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玻璃纤维与钴铬合金桩核全瓷冠修复前牙残根残冠效果比较
    董凯丽, 吕珊珊, 张敏
    2025 (2):  166-170.  doi: 10.19439/j.sjos.2025.02.010
    摘要 ( 10 )   PDF(594KB) ( 4 )  
    目的:比较玻璃纤维与钴铬合金桩核全瓷冠修复前牙残根残冠的效果。方法:回顾2020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21例前牙残根残冠患者的资料,分为试验组(61例玻璃纤维桩核全瓷冠)和对照组(60例钴铬合金桩核全瓷冠),记录2组随访12个月的修复效果。比较2组修复效果、美学效果、牙周健康指标、龈沟液炎症因子及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修复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的红色美学指数(pink esthetic scores, PES)、白色美学指数(white esthetic scores, WE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 SBI)、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 GI)和菌斑指数(plaque index, PLI)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后更低(P<0.05)。2组治疗后的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TNF-α和IL-6治疗后更低(P<0.05)。2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钴铬合金桩核全瓷冠相比,玻璃纤维桩核全瓷冠修复前牙残根残冠可增强修复效果,改善牙周健康和抑制龈沟液炎症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形态鼻腭管与上颌中切牙牙根位置关系的CBCT分析
    朱婉瑜, 石晓宇, 杨洁, 聂晶
    2025 (2):  171-176.  doi: 10.19439/j.sjos.2025.02.011
    摘要 ( 7 )   PDF(1076KB) ( 3 )  
    目的:通过评估鼻腭管形状特征及其与上颌中切牙的距离,探讨鼻腭管(NPC)的形态计量特征对预期牙移动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CBCT影像资料,在矢状面上对鼻腭管进行分类,测量切牙孔直径、鼻腭管长度、切牙孔的前后直径(A-P IF)、斯坦森孔前后直径(A-P NF)和鼻腭管1/2长度处的直径(M-L IF)以及鼻腭管和中切牙牙根之间的距离。采用SPSS 26.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种形状鼻腭管中,切牙孔直径(P=0.045)、A-P IF(P=0.001)、M-L IF(P<0.001)、A-P NF(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线性回归分析不同截面上不同形态鼻腭管与中切牙牙根之间的距离关系发现,圆柱形鼻腭管在鼻腭管长度上显著相关;漏斗形鼻腭管在A-P IF和鼻腭管长度上显著相关。沙漏形鼻腭管在A-P IF、A-P NF和鼻腭管长度上显著相关。结论:不同形状鼻腭管都对不同截面鼻腭管直径和其到中切牙牙根的距离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光线投影的乳尖牙测量与标准化虚拟牙冠的构建
    桑小雪, 丁志民, 严飞, 姚宁, 孔佳新, 翟利云, 梅幼敏, 季达峰
    2025 (2):  177-183.  doi: 10.19439/j.sjos.2025.02.012
    摘要 ( 9 )   PDF(2408KB) ( 5 )  
    目的:探索乳尖牙标准虚拟牙冠的构建流程,为乳尖牙标准牙冠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为CAD/CAM技术在儿童口腔医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南通市口腔医院影像科选取乳尖牙无龋的4~5岁儿童CBCT影像数据100例,其中男52例,女48例。将获取的DICOM格式数据导入3DSlicer 5.0.3软件中,进行光线投影渲染和重建。利用软件中标尺工具提取乳尖牙牙冠数据,测量其冠宽、冠厚和冠长,分为男、女,上、下颌乳尖牙数据进行t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对重建模型进行修正,建立起男、女,上、下乳尖牙冠宽、冠厚和冠长均数与中位数模型;利用游标卡尺对离体乳尖牙标本进行测量,通过t检验对虚拟测量与标本测量结果进行比较。采用MATLAB R2016a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女3个径向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上下颌乳尖牙在冠宽、冠厚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在冠长上无统计学差异;女童上颌乳尖牙冠宽、冠厚和冠长均数值分别为6.20、3.97、5.61 mm,中位数分别为6.15、3.82、5.53 mm;女童下颌乳尖牙冠宽、冠厚和冠长均数值分别为5.47、4.25、5.66 mm,中位数分别为5.45、4.22、5.68 mm;男童上颌乳尖牙冠宽、冠厚和冠长均数值分别为6.40、4.14、5.87 mm,中位数分别为6.40、4.04、6.05 mm;男童下颌乳尖牙冠宽、冠厚和冠长均数值分别为5.69、4.53、6.00 mm,中位数分别为5.64、4.65、6.06 mm。根据上述数值,分别建立起男、女上下颌乳尖牙虚拟牙冠均数预成冠模型。虚拟测量与标本测量在冠宽与冠长上无统计学差异,在冠厚上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在3DSlicer中,利用光线投影与测量所得的径值与标本测量相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利用该测量结果,可建立起男、女上下颌乳尖牙标准牙冠虚拟模型,为乳尖牙标准牙冠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咬合锻炼对未同期重建的下颌骨节段切除术后口腔癌患者咬合性能的影响
    杨玲, 周恬, 赵宁, 曲行舟, 陈卫宏, 赵燕, 侯黎莉
    2025 (2):  184-190.  doi: 10.19439/j.sjos.2025.02.013
    摘要 ( 9 )   PDF(1111KB) ( 3 )  
    目的:探讨口腔咬合锻炼对未同期重建的下颌骨节段切除术后口腔癌患者咬合性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0月—2023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3例下颌骨节段切除未同期重建的口腔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其基础上进行口腔咬合锻炼。3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最大力咬合百分比(TOF)、力不对称指数(AOF)、力中心点位置(COF)及咀嚼效率进行比较。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TOF提高,AOF和COF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咀嚼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口腔咬合锻炼可改善下颌骨切除未重建患者的咬合性能,但仍需更大样本量临床试验予以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956例恒牙列牙外伤患者回顾性分析
    李金恒, 赵隽隽, 伍甜甜, Tai Zhaowei, 董依云
    2025 (2):  191-195.  doi: 10.19439/j.sjos.2025.02.014
    摘要 ( 11 )   PDF(1034KB) ( 9 )  
    目的:了解青年及成人恒牙列牙外伤的临床特点,为其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1年9月—2023年3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综合科牙外伤专科门诊的956例患者的资料,按照年龄、性别、 职业、外伤原因、牙损伤类型、受累牙数目及牙位、受伤后寻求口腔治疗的时间以及患者有无接触牙外伤相关科普知识进行总结分析。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 0.93∶1。牙外伤发生率最高的牙位是上颌中切牙,其次为上颌侧切牙。半脱位和简单冠折是发生率最高的牙外伤亚类。55.54%的患者在伤后1~4 h内就诊,高危暴露人员仅占总数的7%。在高危暴露人员中,发生率最高的是建筑装潢人员和外卖人员。摔倒和交通事故是牙外伤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仅8%的患者接受过牙外伤相关科普知识。结论:牙外伤好发于上颌切牙,损伤类型多为冠折、半脱位,主要原因为摔倒和交通事故。口腔医师应加强牙外伤知识科普,公众应注意加强合理使用手机,提高道路安全意识,学习牙外伤应急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颌后牙根尖与上颌窦底关系对上颌窦黏膜厚度的影响
    吴炯睿, 高益鸣, 陈梁
    2025 (2):  196-201.  doi: 10.19439/j.sjos.2025.02.015
    摘要 ( 9 )   PDF(851KB) ( 6 )  
    目的:通过锥形术CT(cone-beam CT,CBCT)测量分析不同上颌后牙根尖与上颌窦底关系下的上颌窦黏膜厚度。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因牙列缺损或缺失要求行种植手术的患者987例,通过CBCT观测与上颌窦关系最紧密的上颌后牙,并记录牙位及根尖;同时测量该后牙根尖至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根据后牙根尖与上颌窦底的位置距离分为3类,Ⅰ类—根尖至上颌窦底距离(d)>0 mm;Ⅱ类—根尖与上颌窦底贴合且上颌窦底骨皮质连续,即d=0 mm;Ⅲ类—根尖突入上颌窦底,即d<0 mm。测量上颌窦底黏膜最厚处的厚度。比较不同牙根与上颌窦底关系下的牙根至上颌窦底的距离及上颌窦黏膜厚度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87例患者的1 974个上颌窦中,后牙根尖与上颌窦底I类关系450个,126个(28%)上颌第二磨牙近颊根与上颌窦底关系最紧密。Ⅰ类关系中,牙根至上颌窦底平均距离为(2.9±2.7) mm,上颌窦黏膜平均厚度为(2.9±4.0) mm,两者之间无相关性。后牙根尖与上颌窦底Ⅱ类关系808个,其中,132个(16.3%)上颌第一磨牙腭根与上颌窦底关系最紧密。Ⅱ类关系中,上颌窦黏膜平均厚度为(3.0±4.6) mm。后牙根尖与上颌窦底Ⅲ类关系249个,其中87个(34.9%)上颌第一磨牙腭根与上颌窦底关系最紧密。Ⅲ类关系中,牙根至上颌窦底平均距离为(-1.9±-1.4) mm,上颌窦黏膜平均厚度为(2.4±4.9)mm,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18,P=0.004)。结论:上颌后牙根尖与上颌窦底最常见的关系为Ⅱ类关系。在所有与上颌窦底关系最紧密的上颌后牙根尖中,上颌第一磨牙腭根最常见,其次为上颌第二磨牙近颊根。上颌后牙根尖与上颌窦底的关系不同,上颌窦黏膜厚度不同,Ⅲ类牙根的上颌窦黏膜平均厚度小于Ⅱ类及Ⅰ类。Ⅲ类牙根中,随着牙根突入上颌窦底的距离增加,上颌窦黏膜厚度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商裕, 江银华, 陈元明, 付海标, 李凤丹
    2025 (2):  202-207.  doi: 10.19439/j.sjos.2025.02.016
    摘要 ( 10 )   PDF(716KB) ( 3 )  
    目的: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及敏感人群。方法:选择2022年3月—2023年3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口腔卫生宣教,采集患者一般项目、社区牙周指数(community periodontal index,CPI)、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试验组行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后,检查CPI、AL、FPG和HbA1c。采用Stata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牙周基础治疗后,试验组CPI、FPG和HbA1c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和对照组(P<0.05),试验组AL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和对照组(P<0.05)。治疗后FPG变化与糖尿病病程(P<0.01)和治疗前CPI(P<0.05)呈正相关,与是否患高血压呈负相关(P<0.05),其变化还与治疗前FPG呈负相关(P<0.01)。治疗后HbA1c变化与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P<0.05),与治疗前HbA1c呈负相关(P<0.01)。结论:牙周基础治疗有助于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的血糖控制。CPI基线水平更高、病程更长的患者,治疗后糖代谢水平改善更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ava Ultimate贴面联合铸瓷嵌体治疗老年患者轻中度牙列磨耗的疗效评价
    周建营, 王静, 庞淑婷, 张彦升, 马华婧, 冯艳芬, 赵世俊, 胡鹏鲲
    2025 (2):  208-212.  doi: 10.19439/j.sjos.2025.02.017
    摘要 ( 8 )   PDF(619KB) ( 5 )  
    目的:评价Lava Ultimate贴面联合铸瓷嵌体治疗老年患者轻中度牙列磨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60例因物理因素导致的轻中度牙列磨耗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对照组采用全瓷冠修复,试验组采用前牙Lava Ultimate贴面与后牙铸瓷嵌体修复。比较2组修复前后的咀嚼效率、修复体效果、牙周指标[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 G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 PI)]、临床疗效、美观度和舒适度。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修复前,2组咀嚼效能、吸光度(A)值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修复后,试验组咀嚼效能、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修复后1周、6个月,2组患者修复体边缘适合、磨损程度、固位、牙龈、颜色、外形、继发龋、修复体折裂、GI和PI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修复后12个月,试验组修复体边缘适合、固位、牙龈、GI和PI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美观度和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牙Lava Ultimate贴面与后牙铸瓷嵌体修复后,老年轻中度牙列磨耗患者咀嚼效率提高,修复体效果、牙周指标和满意度、舒适度均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光动力和激光在种植体周围炎辅助治疗中的生物力学效应和组织修复性比较
    张骁, 杨慧
    2025 (2):  213-217.  doi: 10.19439/j.sjos.2025.02.018
    摘要 ( 9 )   PDF(567KB) ( 4 )  
    目的:比较光动力和激光在种植体周围炎辅助治疗中的生物力学效应和组织修复性。方法:选择2023年3月—2024年4月收治的112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6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进行光动力治疗,试验组进行激光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1、2、3个月的生物力学效应[种植体动度(implant mobility, IM)、周围骨组织密度变化(peri-implant bone density, PBD)和种植体近中和远中边缘骨吸收]、组织修复性[龈沟出血指数(sulcus1bleeding index, SB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 PLI)和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8(matrix met alloproteinases-8, MMP8)]及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占总菌比例的变化。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1~3个月,2组患者IM、种植体近中、远中边缘骨吸收、SBI、PLI、PD、IL-6、TNF-α、MMP-8和P.g占总菌比例显著降低,PBD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IM、PBD、种植体近中及远中边缘骨吸收、IL-6、TNF-α和MMP-8显著改善(P<0.05);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SBI、PLI、PD和P.g占总菌比例显著改善(P<0.05)。结论:光动力和激光均可用于种植体周围炎辅助治疗,光动力疗法在组织修复性及降低P.g占总菌比例方面具有优势,激光在生物力学效应及降低炎性因子方面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总结
    带蒂颊脂垫/黏骨膜复合瓣技术预防及封闭口腔上颌窦瘘的效果评价
    邹姣姣, 侯笑茹, 王淋, 李立峰, 李彦秋, 虎小毅, 邢晓涛
    2025 (2):  218-224.  doi: 10.19439/j.sjos.2025.02.019
    摘要 ( 11 )   PDF(1276KB) ( 7 )  
    目的:总结并探讨带蒂颊脂垫/黏骨膜复合瓣在预防及封闭口腔上颌窦瘘中的效果。方法:选择12例采用带蒂颊脂垫/黏骨膜复合瓣技术关闭上颌骨后部术区创口的患者。术中清除上颌后部病损后,制备带蒂颊脂垫并衬垫于局部黏骨膜下方,形成复合瓣以关闭创口。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所患疾病及临床症状等)、影像学特征、手术过程及效果以及术后局部功能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平均年龄(35.83±20.17)岁。其中,8例为上颌后牙区囊性病损, 3例为口腔上颌窦瘘,1例为上颌骨粉碎性骨折。所有手术均涉及上颌后牙区,毗邻上颌窦。术前患者表现为肿痛、口臭及咬合紊乱等临床症状。CT显示上颌骨后部可见骨质破坏,涉及多颗牙位,部分病例伴有牙阻生,病变范围与上颌窦关系密切,术区颊侧骨质吸收或破坏。术中拔除病变牙并清除病灶后,颊侧骨质保留较少,采用带蒂颊脂垫/黏骨膜复合瓣技术关闭创口。随访期间,12例患者均实现一期愈合,未出现口腔鼻腔瘘,颊部及口腔前庭沟未见明显形态及功能异常。结论:口腔上颌窦瘘及上颌骨后部病损伴骨吸收采用带蒂颊脂垫/黏骨膜复合瓣技术封闭创口,有利于术后封闭及预防口腔上颌窦瘘,改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