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儿童和青少年早期错畸形诊治策略的专家共识
    房兵, 金作林, 白玉兴, 王林, 赵志河, 李巍然, 白丁, 贺红, 刘月华, 胡敏, 宋锦璘, 陈莉莉, 曹阳, 吴亭熹, 厉松, 李煌, 施洁珺, 唐国华, 储沨婷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5): 449-455.   DOI: 10.19439/j.sjos.2021.05.001
    摘要1589)      PDF (861KB)(2557)   
    儿童和青少年早期矫治是口腔行业的热点。除专业的口腔正畸医师外,大量其他学科的口腔医师也参与其中。儿童和青少年的口腔及颜面发育受到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因此,对最终治疗效果的预测和对并发症的控制非常重要,要充分做到知情同意,这对经治医师相关正畸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及实践经验均有很高的要求。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儿童和青少年早期矫治,促进早期矫治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本共识总结了全国多位著名口腔正畸专家和美国哈佛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福赛思口腔研究院口腔正畸专家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为错畸形早期矫治提供参考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论文和专利分析的口腔手术机器人研究进展及态势分析
    张之凡, 舒之群, 许锋, 沈慧青
    上海口腔医学    2025, 34 (1): 106-112.   DOI: 10.19439/j.sjos.2025.01.019
    摘要354)      PDF (1440KB)(1091)   
    目的: 分析口腔机器人领域研究进展和技术发展现状,揭示口腔机器人领域未来发展态势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 围绕口腔手术机器人这一主题,综合运用文献检索及专利数据检索方法,从数量、来源、技术领域等角度对2011—2023年相关检索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口腔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学术论文量与专利申请数量自2015年起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文献主要围绕口腔种植、数字化等主题,中国学者发文量最多。专利集中在口腔手术专用模型、器械等工具,以及种植体视觉导航、定位系统等技术领域。结论: 口腔手术机器人未来应朝着小型化、专科化发展,国内需在专用器械等核心技术方面加速突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基因表达谱分析成肌细胞应力敏感基因及其潜在功能
    郑瑶, 于少洋, 阎潇, 李建平, 张强, 袁晓
    上海口腔医学    2025, 34 (1): 7-13.   DOI: 10.19439/j.sjos.2025.01.002
    摘要199)      PDF (1662KB)(590)   
    目的: 筛选成肌细胞内应力敏感基因,揭示功能矫形力诱导面颌部肌肉改建的潜在靶基因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成肌细胞内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通过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对DEGs进行富集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DEGs。采用蛋白免疫印迹、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检测应力对成肌细胞自噬的影响。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筛选成肌细胞内DEGs 1 410个,其中,上调788个,下调622个。GO分析显示,DEGs主要富集于信号转导、生物聚合物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等过程。KEGG结果显示,DEGs主要富集于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癌症通路、MAPK信号通路、黏着斑激酶和溶酶体等信号通路。TEM和CLSM均观察到应力促进自噬小体的形成。蛋白免疫印迹显示,应力可促进自噬相关分子Beclin-1和LC-3II的表达。以上过程均可被雷帕霉素促进或被3-MA抑制。结论: 自噬可能在周期性张应力诱导成肌细胞命运调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不同阶段牙髓炎中牙髓血清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隋昕, 徐华兴, 李佳洋, 秦志明, 马智菲, 周荣睿, 周强强, 韦晓玲
    上海口腔医学    2025, 34 (4): 346-353.   DOI: 10.19439/j.sjos.2025.04.002
    摘要130)      PDF (1732KB)(271)   
    目的:研究不同阶段牙髓炎中牙髓血清的蛋白质表达差异。方法:收集9例牙髓炎患者的牙髓血清,分为早期(initial pulpitis,IP)、轻中度(mild to moderate pulpitis,MP)和重度牙髓炎(severe pulpitis,SP)三组。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差异蛋白。使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并用STRING数据库分析差异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与IP组相比,MP组有20个蛋白上调,23个蛋白下调;SP组有1个蛋白上调, 44个蛋白下调。与MP组相比,SP组有9个蛋白上调和15个蛋白下调。差异蛋白主要涉及细胞对压力的响应、适应性免疫应答和Parkin-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等关键生物过程。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发现CCT6A等多个关键功能节点。结论:本研究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了早期、轻中度与重度牙髓炎之间牙髓血清蛋白质的表达差异,可为牙髓炎的精准诊断和临床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钴铬钼合金对L929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周群, 苗磊, 冯靖雯, 余和东, 郭蕾, 林晓萍
    上海口腔医学    2013, 22 (4): 407-413.  
    摘要356)      PDF (1885KB)(715)   
    目的:研究牙科用钴铬钼合金对L929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制备医用纯钛、钴铬钼合金、钴铬合金、镍铬合金的浸提液,在浸提液与L929细胞作用24 、48 、72 h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并通过CCK-8实验评定4种材料的细胞毒性;采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 双染法评价材料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吖啶橙染色法检测L929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时间点除镍铬合金组可见少量细胞核固缩,呈现轻微中毒状态外,其余3组细胞生长情况良好;钴铬钼合金组在各时间点的OD值、细胞凋亡率、细胞黏附数量均显著低于医用纯钛组(P<0.05),而高于钴铬合金组 (P<0.05)和镍铬合金组(P<0.05);观察期内,医用纯钛组、钴铬钼合金组、钴铬合金组细胞毒性均为1级,镍铬合金组为2级,表现为轻微毒性。结论:钴铬钼合金对L929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无明显不良影响,符合口腔生物材料的临床应用要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6. C3H/He鼠头颈鳞癌转移淋巴结内CD8+ T细胞的关键基因、通路和免疫检查点表达分析
    周迪, 韩楠男, 李华盛, 严明, 阮敏
    上海口腔医学    2024, 33 (6): 586-593.   DOI: 10.19439/j.sjos.2024.06.004
    摘要329)      PDF (2332KB)(840)   
    目的: 探讨C3H/He鼠头颈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转移淋巴结内CD8+ T细胞的关键基因、通路和抑制性免疫检查点的表达。方法: 应用头颈鳞癌SCC-7细胞系,构建免疫健全C3H/He小鼠腘窝淋巴结转移模型,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确定淋巴结转移状态。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分选出正常和转移淋巴结内的CD8+ T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多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荷瘤小鼠转移淋巴结内CD8+ T细胞的4个免疫检查点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足垫注射SCC-7细胞4周后,C3H/He小鼠出现明显的腘窝引流淋巴结转移。对正常淋巴结和转移淋巴结内的CD8+ T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912个,包括3个表达上调的抑制性免疫检查点相关基因Pdcd1Lag3Tigit。KEGG网络分析筛选出8个上调的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包括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F Kappa-B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中PD-L1和PD-1免疫检查点通路和p53信号通路。流式细胞术显示,小鼠转移淋巴结内CD8+ T细胞出现PD-1和TIM-3蛋白高表达,多重免疫荧光进一步在头颈鳞癌患者的肿瘤转移淋巴结中确认CD8+ T细胞高表达PD-1。结论: 小鼠肿瘤转移淋巴结内CD8+ T细胞的肿瘤相关信号通路显著激活,小鼠和头颈鳞癌患者转移淋巴结内CD8+ T的PD-1表达水平显著增高,靶向CD8+ T细胞的免疫治疗有可能成为头颈鳞癌淋巴结转移防治的新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上海地区有高等教育经历的非正畸专业人士对女性拔牙正畸术后审美感知的变化
    陳欣彤, 毛艳敏, 卢芸, 吕金钊, 李强
    上海口腔医学    2025, 34 (4): 369-374.   DOI: 10.19439/j.sjos.2025.04.005
    摘要102)      PDF (1059KB)(287)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具有高等教育经历的非正畸专业人士对拔牙正畸治疗前后女性颌面部美观的感知变化。方法:招募18名上海地区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非正畸专业人士(男女各9名),基于Q分类评价技术比较48例接受正畸拔牙治疗的成年女性矫治前后面部软组织变化,分析影响美观感知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上海地区具有高等教育经历的非正畸专业人士对女性拔牙正畸前后在面下1/3脸型、面部整体轮廓、口角和颏部变化方面的感知较为敏锐(P<0.05),而正畸专业常关注的鼻唇沟、上下唇结构的变化未能在审美界限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其中,女性评审员比男性评审员对颏部和面下1/3脸型的美观度变化更为敏感,但在面部整体评价中两者无显著差异。“00后”及“90后”审美敏感度较高,而“70后”和“80后”审美评估较为稳定。结论:上海地区具有高等教育经历的非正畸专业人士对拔牙正畸后面下 1/3 及颏部等区域的美观变化更为敏感,且感知差异受性别和年龄影响,临床上可为正畸治疗终点目标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深度学习的CBCT中下颌管及分支的分割与验证
    叶页, 房硕博, 路惠童, 刘鸣谦, 邬雪颖
    上海口腔医学    2025, 34 (2): 119-125.   DOI: 10.19439/j.sjos.2025.02.002
    摘要312)      PDF (1649KB)(564)   
    目的:通过训练卷积神经网络中的U形网络架构(U-Net),构建识别和分割下颌管及其分叉的方法。以专家标注结果作为标准,评估方法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2年12月于上海市口腔医院就诊的290例患者的CBCT资料,其中,训练集200例,测试集90例。模型训练分为三步,第一步由研究人员在3D Slicer软件中标注50例CBCT的双侧下颌管及其分叉。第二步采用伪标签法,基于人工标注的50例数据,结合数据增强方法,初步训练U-net的三维分割模型,对分割结果进行形态学后处理;应用初步训练的模型,对150例数据进行智能标注,人工审校后纳入训练集。第三步基于人工标注与审校的共200例数据训练三维U-net识别与分割模型。评估阶段,由2名医师与U-net模型分别标注90例测试集CBCT数据的双侧下颌管及其分叉,检验2名医师标注结果的一致性,计算人工标注与模型标注结果的Dice相似性系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DSC)与豪斯道夫距离(Hausdorff distance, HSD),计算双下颌管检出率。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人工标注的90个测试集中,医师之间的Kappa值为 0.667。模型标注与人工标注相比,DSC为(0.739±0.068), HSD为(0.988±1.14) mm。双下颌管的检出率达到91.30%。结论:本模型具有较高的分割精度和预测精确性,是一种可靠实用的CBCT下颌管分割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十字形分牙法和T形截冠法拔除下颌中低位阻生牙疗效评价
    刘洁, 王莹, 刘振飞
    上海口腔医学    2025, 34 (3): 271-275.   DOI: 10.19439/j.sjos.2025.03.009
    摘要170)      PDF (592KB)(472)   
    目的: 评价十字形分牙法和T形截冠法拔除下颌中低位阻生牙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4年9月—2024年1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下颌中低位阻生牙患者81例,按照拔牙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40,T形截冠法)和试验组(n=41,十字形分牙法)。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焦虑、断根)、术后并发症(疼痛、肿胀、开口受限)、术后1周拔牙创愈合情况,以及术前、术后1周的生活质量[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14(oral health impact scale 14,OHIP-14)]。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并发症总发生率(4.88%)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术后疼痛及开口受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肿胀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4.88%)显著低于对照组(32.43%),术后1周拔牙创愈合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两组OHIP-14评分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T形截冠法相比,十字形分牙法可缩短下颌中低位阻生牙拔除的手术时间,降低术中焦虑、断根及术后疼痛、肿胀、开口受限的发生率,有利于拔牙创愈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儿童使用声波震动牙刷清除牙菌斑的效果观察
    孙敦方;王益骏;胡闻奇;瞿虹霞;倪秀康
    上海口腔医学    2006, 15 (1): 28-30.  
    摘要591)      PDF (559KB)(514)   
    无摘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
    11. 全冠与瓷嵌体修复隐裂牙疗效及对咀嚼能力、牙龈状况的影响
    王冕, 侯颖, 田菲菲, 孟丹婕, 韩爽
    上海口腔医学    2025, 34 (1): 88-93.   DOI: 10.19439/j.sjos.2025.01.016
    摘要268)      PDF (788KB)(399)   
    目的: 探讨全冠与瓷嵌体用于隐裂牙根管治疗后修复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咀嚼能力、牙龈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20年12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06例行根管治疗的隐裂牙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统计并比较2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治疗前、治疗1、3、7天疼痛水平[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治疗前、随访6个月牙龈状况[牙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牙龈出血指数(gingival bleeding index,BI)和牙周袋深度(pocket depth,PD)];治疗前、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咀嚼能力(咬合力、咀嚼效率)。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3、7天,2组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试验组[(4.43±0.68)分、(3.15±0.63)分和(2.04±0.5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86±0.57)分、(3.81±0.67)分和(2.86±0.52)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随访6个月,2组BI、PD高于治疗前,GI、PLI低于治疗前,试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3、6个月,试验组咀嚼效率[(70.25±5.57)%、(85.36±6.74)%和(92.57±6.35)%]显著高于对照组[(62.35±5.44)%、(73.57±6.32)%和(84.26±6.22)%],试验组咬合力[(112.52±9.67)Ibs、(130.52±11.58)Ibs和(143.54±13.40)Ibs]显著高于对照组[(98.53±9.47)Ibs、(113.25±10.54)Ibs和(125.36±12.46)Ibs],均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瓷嵌体用于隐裂牙根管治疗后修复的临床效果优于全冠修复,可有效提高患者咀嚼能力,改善牙龈状况,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涉及下颌骨的青少年慢性非细菌性骨髓炎35例临床分析
    王菡韶, 王轶雯, 魏文斌, 霍亮, 李江, 陈敏洁
    上海口腔医学    2025, 34 (5): 483-489.   DOI: 10.19439/j.sjos.2025.05.006
    摘要30)      PDF (2022KB)(115)   
    目的:总结分析青少年慢性非细菌性骨髓炎(chronic nonbacterial osteomyelitis, CNO)的临床病理特征,为该疾病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9月—2023年12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诊断为CNO的青少年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整理患者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表现和治疗结果。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35例患者,其中,男14例,女21例,男女比例为1∶1.5。45.7%的患者有多发性病变。既往诊断包括纤维结构不良、腮腺炎、感染性骨髓炎和特发性关节炎。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升高包括白细胞(20%)、红细胞沉降率(60%)、C反应蛋白(40%)、白细胞介素6(22.9%)等。CT表现有溶骨性、硬化性和增生性,骨扫描显示5例患者出现多发病灶。药物治疗中,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及抗风湿类药物的有效率超过50%。结论:部分CNO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升高,其与发病机制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刮治术复发率很高,药物治疗较手术治疗效果可能更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相关回归与多因素分析
    徐刚;蔡泳;宋昕;王旸
    上海口腔医学    2004, 13 (5): 426-429.  
    摘要270)      PDF (733KB)(690)   
    无摘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14. 14例牙槽突裂种植修复临床效果分析
    兰嵘, 吴轶群, 黄伟, 陈振琦, 潘晓岗, 王凤
    上海口腔医学    2025, 34 (3): 326-331.   DOI: 10.19439/j.sjos.2025.03.018
    摘要146)      PDF (921KB)(448)   
    目的: 对牙槽突裂患者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进行种植修复的牙槽突裂患者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18~52岁,平均(26.1±10.6)岁。对患者唇腭裂序列治疗史及种植修复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例患者裂隙区植骨反复失败,未植入种植体。其余13例牙槽突裂患者共植入21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骨结合。其中,10例在裂隙区各植入一颗种植体进行单冠或单端桥修复;3例在非裂隙区域植入11颗种植体进行固定桥修复。7例植入单颗种植体患者在修复完成后随访6~96个月,平均(39.4±29.2)个月。随访期种植体及冠修复的留存率为100%,粉色美学评分(PES)平均为(10.16±0.98)分,白色美学评分(WES)平均为(8.50±1.23)分,牙龈指数(GI)平均为1.14±1.12,探诊深度(PD)平均为(2.69±0.56) mm,边缘骨丧失(MBL)平均为(0.17±0.35) mm,角化龈宽度平均为(5.14±2.10) mm。结论: 经过完善的唇腭裂多学科序列治疗后,牙槽突裂种植修复能获得良好的中期成功率,修复体美学效果和种植体周软硬组织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蔡 泳
    上海口腔医学    2004, 13 (3): 198-200.  
    摘要334)      PDF (517KB)(3718)   
    无摘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6. 焦虑与抑郁症状对牙周炎影响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雷邓, 周英斌, 黄思慧, 李玉峰
    上海口腔医学    2025, 34 (4): 414-421.   DOI: 10.19439/j.sjos.2025.04.013
    摘要114)      PDF (1171KB)(192)   
    目的: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评估焦虑、抑郁状态对牙周炎发病风险的影响,分析牙周炎患者中焦虑、抑郁症状的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8月—2024年8月在长沙市第四医院就诊的70例牙周炎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者数据,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分别评估焦虑和抑郁症状,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潜在危险因素。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数据库筛选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作为工具变量,依据P值阈值(P=5e-05)及连锁不平衡聚类方法(窗口大小为10 000 kb,r2阈值为0.001)筛选独立SNP,并进行数据协调。利用逆方差加权(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 IVW)等5种MR方法分析焦虑和抑郁与急性及慢性牙周炎的因果关系。结果: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中,牙周炎病例组HAMA和HAMD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HAMA: P=0.006;HAMD: P=0.007)。病例组焦虑状态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8),抑郁状态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焦虑、抑郁及年龄≥60岁是牙周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R分析显示,焦虑与急性牙周炎呈显著正相关(IVW法,P=0.037),抑郁与急性牙周炎呈显著正相关(IVW法,P=0.043),但两者与慢性牙周炎无显著关联(P>0.05)。多效性和异质性检验表明,分析结果可靠(IVW法和MR Egger法,P均>0.05)。结论:焦虑与抑郁症状与牙周炎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建议临床上处理牙周炎时综合考虑心理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口腔咬合锻炼对未同期重建的下颌骨节段切除术后口腔癌患者咬合性能的影响
    杨玲, 周恬, 赵宁, 曲行舟, 陈卫宏, 赵燕, 侯黎莉
    上海口腔医学    2025, 34 (2): 184-190.   DOI: 10.19439/j.sjos.2025.02.013
    摘要169)      PDF (1111KB)(561)   
    目的:探讨口腔咬合锻炼对未同期重建的下颌骨节段切除术后口腔癌患者咬合性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0月—2023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3例下颌骨节段切除未同期重建的口腔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其基础上进行口腔咬合锻炼。3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最大力咬合百分比(TOF)、力不对称指数(AOF)、力中心点位置(COF)及咀嚼效率进行比较。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TOF提高,AOF和COF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咀嚼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口腔咬合锻炼可改善下颌骨切除未重建患者的咬合性能,但仍需更大样本量临床试验予以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个体化3D打印种植导板在多牙种植中的临床应用
    汪烈, 陈智渊, 刘融, 曾豪
    上海口腔医学    2017, 26 (4): 453-457.   DOI: 10.19439/j.sjos.2017.04.021
    摘要552)      PDF (3460KB)(988)   
    目的对3D打印种植导板和传统种植导板在多牙缺失种植中的效果进行观察,并评价患者的满意度。方法30例(83颗牙)缺牙需种植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种植导板组(CIT组,15例,42颗牙)和3D打印种植导板组(TDPIT组,15例,41颗牙),CIT组患者采用传统种植导板,TDPIT组患者采用3D打印种植导板,比较2组患者植入种植体的颈部和尖部偏离值、种植体角度偏离值及角度满意度,术后1年牙周袋探诊深度、骨吸收情况及种植成功率。通过满意度问卷调查,比较2组患者对牙种植效果的满意度。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DPIT组种植体颈部和尖部在近远中向、颊舌向和垂直向3个方向的偏离值以及在近远中向和颊舌向2个方向的平均角度偏离值均显著小于CIT组(P<0.05),且TDPIT组种植体在近远中向和颊舌向2个方向的角度满意度显著高于CIT组(P<0.05)。2组患者术后1年种植体牙周袋探诊深度及骨吸收情况无显著差异(t=1.144,P=0.256;t=1.063,P=0.291)。2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种植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后随访9个月和1年,TDPIT组种植成功率显著高于CIT组(90.48%∶100%,χ2=4.102,P=0.043)。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TDPIT组患者对种植的满意度显著高于CIT组(86.67%∶53.33%,χ2=3.968,P=0.046)。结论3D打印种植导板植入的种植体精度、种植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优于传统种植导板,适合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9. 纤维增强化学固化树脂关闭后牙邻间隙的疗效评价
    郭凤芹,丁晓红,柳七零,耿琪
    上海口腔医学    2015, 24 (2): 215-218.  
    摘要348)   HTML3)    PDF (1116KB)(779)   
    目的 探讨纤维增强化学固化树脂关闭后牙邻间隙、阻断食物嵌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后牙食物嵌塞患者162例,嵌塞部位170处,按照邻间隙破坏程度分为窄隙组和宽隙组,2组均采用聚乙烯纤维带增强化学固化树脂关闭邻间隙,6个月、12个月复查,最终完成二次随访154例患者、161颗修复体,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2组数据进行χ2检验,评价修复效果。结果2组修复体存留率在6个月时比较,窄隙组修复体存留率显著低于宽隙组(P<0.05),但12个月时比较则无显著差异(P>0.05)。2组修复体的完整性在6个月、12个月时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纤维增强化学固化树脂关闭后牙邻间隙更适合临床牙冠伸长、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邻间隙组织量发生变化而导致的食物嵌塞病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20. 撰写及发表SCI论文之我见
    翦新春
    上海口腔医学    2006, 15 (2): 221-223.  
    摘要794)      PDF (814KB)(1094)   
    无摘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