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唇腭裂患者正颌术后上颌骨短期稳定性的三维分析
    应王君子, 沈舜尧, 李彪, 孙昊, 张天嘉, 王旭东
    上海口腔医学    2016, 25 (3): 345-351.  
    摘要400)   HTML0)    PDF (1222KB)(942)   
    目的 建立一种可同时反映上颌骨位置及姿势的三维测量方法,对唇腭裂患者上颌骨正颌术后的短期稳定性进行三维评估。方法 选取因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而行正颌手术的25例患者,按照患侧分为左侧唇腭裂组10例、右侧唇腭裂组8例、双侧唇腭裂组7例;收集术前6周(T0)、术后4天(T1)、术后3个月(T2)、6个月(T3)的全头颅螺旋CT资料,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ProPlan建立三维坐标系,设定22个描述上颌骨空间位置的指标,并定义3个姿势角∠PP-CP、∠RP-CP、∠YP-CP,分别表示上颌骨在空间内俯仰、侧滚、摆尾。利用SPSS16.0软件包对T2、T3时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成功建立了较为完整反映上颌骨空间位置及姿势的测量方法。在垂直向上,颌骨前部牙骨段向上的总体复发率为7.46%;在矢状向上,各组复发率分别为30.95%、8.01%和34.76%,无显著差异;在水平向上,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组均出现整体向健侧平移,且前部偏向健侧、而后部偏向患侧偏转的复发趋势。结论 腭裂患者正颌术后上颌骨在三维方向内存在复发趋势,本研究建立的三维测量比二维研究能更有效地从平移和旋转的角度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论文和专利分析的口腔手术机器人研究进展及态势分析
    张之凡, 舒之群, 许锋, 沈慧青
    上海口腔医学    2025, 34 (1): 106-112.   DOI: 10.19439/j.sjos.2025.01.019
    摘要165)      PDF (1440KB)(404)   
    目的: 分析口腔机器人领域研究进展和技术发展现状,揭示口腔机器人领域未来发展态势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 围绕口腔手术机器人这一主题,综合运用文献检索及专利数据检索方法,从数量、来源、技术领域等角度对2011—2023年相关检索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口腔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学术论文量与专利申请数量自2015年起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文献主要围绕口腔种植、数字化等主题,中国学者发文量最多。专利集中在口腔手术专用模型、器械等工具,以及种植体视觉导航、定位系统等技术领域。结论: 口腔手术机器人未来应朝着小型化、专科化发展,国内需在专用器械等核心技术方面加速突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二维DR的颅面硬组织与软组织拟合的研究
    冯耀浦, 乔敏, 周洪, 张艳宁, 司新芹
    上海口腔医学    2017, 26 (1): 59-63.   DOI: 10.19439/j.sjos.2017.01.012
    摘要223)      PDF (1690KB)(434)   
    目的 以数字化X线摄影片(digital radiograph, DR)图像和激光扫描为数据源,三维重建颅面硬组织和软组织,并进行硬软组织的有效拟合,以期为治疗方案确定、手术方法选择和提高医患交流的水平提供平台。方法 在志愿者面部贴定铅点,拍摄头颅正侧位DR片。利用基于二维DR数据的颅面硬组织三维重建系统进行硬组织形变建模,获得颅面部硬组织模型。利用激光扫描数据进行面部软组织三维重建,获得面部软组织三维模型。然后通过铅点坐标的匹配,将颅面硬组织与面部软组织进行拟合。结果 分别重建了能反映真实颅面部组织结构的硬组织三维模型和面部软组织三维模型,并实现了颅面部硬组织与软组织的有效拟合。结论 本研究实现了颅颌面三维结构的有效重建和拟合,为进一步进行正颌手术模拟和容貌预测奠定了基础。拟合结果真实可靠,能够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4. 撰写及发表SCI论文之我见
    翦新春
    上海口腔医学    2006, 15 (2): 221-223.  
    摘要768)      PDF (814KB)(659)   
    无摘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5. 138例牙科种植术前患者焦虑水平与STAI量表相关性分析
    常忠福, 姜丹丹, 张世坤, 蔡建英, 张志荣, 张丽华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6): 663-666.   DOI: 10.19439/j.sjos.2021.06.020
    摘要315)      PDF (550KB)(543)   
    目的: 探讨种植患者术前焦虑症状况与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21年5月间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38例种植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版Croa牙科焦虑量表(modified dental anxiety scale,MDAS)、牙科恐惧量表(dental fear scale,DFS)及STAI问卷对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种植患者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MDAS得分超过12分占59.42%(82/138),其中性别、收入、口腔健康自评状况、是否为初次就诊及既往种植史等项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MDAS评分及DFS评分与S-AI量表呈正相关(P<0.05),与T-AI不相关。结论: 口腔种植术前患者易焦虑,焦虑症水平影响因素较多,与S-AI呈正相关,牙科医师需重视口腔种植术前患者焦虑状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儿童和青少年早期错畸形诊治策略的专家共识
    房兵, 金作林, 白玉兴, 王林, 赵志河, 李巍然, 白丁, 贺红, 刘月华, 胡敏, 宋锦璘, 陈莉莉, 曹阳, 吴亭熹, 厉松, 李煌, 施洁珺, 唐国华, 储沨婷
    上海口腔医学    2021, 30 (5): 449-455.   DOI: 10.19439/j.sjos.2021.05.001
    摘要1112)      PDF (861KB)(1573)   
    儿童和青少年早期矫治是口腔行业的热点。除专业的口腔正畸医师外,大量其他学科的口腔医师也参与其中。儿童和青少年的口腔及颜面发育受到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因此,对最终治疗效果的预测和对并发症的控制非常重要,要充分做到知情同意,这对经治医师相关正畸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及实践经验均有很高的要求。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儿童和青少年早期矫治,促进早期矫治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本共识总结了全国多位著名口腔正畸专家和美国哈佛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福赛思口腔研究院口腔正畸专家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为错畸形早期矫治提供参考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自体耳甲软骨修复单侧唇裂鼻畸形的效果评价
    刘晓琳, 王宇, 任群, 冯晓伟, 邸璐, 李向军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6): 668-672.   DOI: 10.19439/j.sjos.2022.06.019
    摘要233)      PDF (1537KB)(238)   
    目的: 评价采用自体耳甲软骨移植修复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的矫正效果。方法: 收集13例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患者,采用自体耳甲软骨,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分别拍摄术前、术后5天、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下颌抬颏位照,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测量方法,评估鼻部形态。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与术后5天鼻部形态有显著差异(P=0.000),术后5天与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间无显著差异(P=0.110,0.053)。术前与术后5天、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间的鼻尖对称率无显著差异(P=0.051,0.136,0.204),术前与术后5天的鼻底、鼻小柱、鼻翼外凸角、鼻翼基脚内倾角对称率有显著差异(P=0.000,0.000,0.000,0.000);术后5天与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间上述4个指标对称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自体耳甲软骨修复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可有效改善术后鼻底、鼻小柱、鼻翼对称性,术后半年效果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铸造纯钛环修复龈下残根的临床疗效评价
    黄磊, 王鹏
    上海口腔医学    2013, 22 (5): 581-584.  
    摘要316)      PDF (629KB)(371)   
    目的:探讨铸造纯钛环对龈下残根修复的治疗方案和疗效。方法:选择2008—2010在我科收冶的32例经过完善根管治疗后龈下残根的病例,采用铸造纯钛环+玻璃纤维桩+全瓷冠修复,于修复前和修复后12个月及24个月分别进行常规牙龈指数检查、龈沟液量检测,采用 SPSS 17.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患者的牙龈指数、龈沟液量在修复前、修复后 12个月和 24 个月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在合适的病例中,采用铸造纯钛环修复龈下残根,大多数患牙仍能发挥良好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9. C3H/He鼠头颈鳞癌转移淋巴结内CD8+ T细胞的关键基因、通路和免疫检查点表达分析
    周迪, 韩楠男, 李华盛, 严明, 阮敏
    上海口腔医学    2024, 33 (6): 586-593.   DOI: 10.19439/j.sjos.2024.06.004
    摘要142)      PDF (2332KB)(292)   
    目的: 探讨C3H/He鼠头颈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转移淋巴结内CD8+ T细胞的关键基因、通路和抑制性免疫检查点的表达。方法: 应用头颈鳞癌SCC-7细胞系,构建免疫健全C3H/He小鼠腘窝淋巴结转移模型,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确定淋巴结转移状态。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分选出正常和转移淋巴结内的CD8+ T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多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荷瘤小鼠转移淋巴结内CD8+ T细胞的4个免疫检查点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足垫注射SCC-7细胞4周后,C3H/He小鼠出现明显的腘窝引流淋巴结转移。对正常淋巴结和转移淋巴结内的CD8+ T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912个,包括3个表达上调的抑制性免疫检查点相关基因Pdcd1Lag3Tigit。KEGG网络分析筛选出8个上调的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包括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F Kappa-B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中PD-L1和PD-1免疫检查点通路和p53信号通路。流式细胞术显示,小鼠转移淋巴结内CD8+ T细胞出现PD-1和TIM-3蛋白高表达,多重免疫荧光进一步在头颈鳞癌患者的肿瘤转移淋巴结中确认CD8+ T细胞高表达PD-1。结论: 小鼠肿瘤转移淋巴结内CD8+ T细胞的肿瘤相关信号通路显著激活,小鼠和头颈鳞癌患者转移淋巴结内CD8+ T的PD-1表达水平显著增高,靶向CD8+ T细胞的免疫治疗有可能成为头颈鳞癌淋巴结转移防治的新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大鼠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Bio-Oss骨粉-bFGF复合物促进拔牙窝愈合的micro-CT研究
    江银华, 商裕, 邹多宏, 陈露, 费晨艳, 梁凯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1): 38-43.   DOI: 10.19439/j.sjos.2022.01.008
    摘要370)      PDF (824KB)(424)   
    目的: 观察以Bio-Oss骨粉bFGF支架联合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植入大鼠拔牙窝后在牙槽窝愈合过程中对牙槽骨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取3周龄SD大鼠股骨全骨髓,自然贴壁分离BMSCs。选取36只6周龄SD大鼠,拔除上颌后牙,立即植入不同材料。按植入材料分为4组,即复合物组植入BMSCs联合Bio-Oss骨粉bFGF复合物、骨粉组植入Bio-Oss骨粉、干细胞组植入BMSCs和空白组直接对位缝合拔牙创。植入后4、12、24周,取上颌骨标本做micro-CT扫描。采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植入第4周,骨密度(BMD)、骨小梁分离度(Tb.Sp)、骨小梁厚度(Tb.Th)、各向异性值(DA)及骨小梁数(Tb.N),复合物组与骨粉组、干细胞组与空白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复合物组BMD在植入第12周显著高于骨粉组、干细胞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植入第24周显著高于骨粉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复合物组Tb.Th在第12周和第24周显著高于骨粉组(P<0.05)。第4、12、24周,复合物组与骨粉组、干细胞组及空白对照组DA均无显著差异(P>0.05)。复合物组Tb.Sp在植入后第24周显著小于骨粉组、干细胞组和空白对照组,复合物组Tb.N在植入后第24周显著高于干细胞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大鼠同种异体BMSCs联合Bio-Oss骨粉-bFGF复合物对大鼠拔牙窝的愈合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应用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口臭患者与健康人舌苔代谢物的差异性
    Aviella Nathania Liman, 朱宏来, 杨雯洁, 叶玮
    上海口腔医学    2023, 32 (5): 525-531.   DOI: 10.19439/j.sjos.2023.05.014
    摘要300)      PDF (1306KB)(430)   
    目的: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口源性口臭患者和健康人舌苔代谢物差异,寻找口源性口臭差异显著代谢物作为生物标志物。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分别对12例口源性口臭患者和12名健康人舌苔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以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模型中变量投影重要性值>1和 t检验P<0.05为标准筛选并确定差异性代谢物。结果:口源性口臭患者和健康人舌苔代谢物存在差异,鉴定到11个差异代谢物,谷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酰-脯氨酸、脱氧腺苷、4,5-二氢白色向日葵素、N-乙酰-DL-色氨酸、帕拉米松乙酸酯、环戊醇、(2-己基环戊亚基)肼硫代甲酰胺、L-哌可酸和牛磺酸。其中口源性口臭组中的甘氨酸-苯丙氨酸和N-乙酰-DL-色氨酸表达显著上调,而牛磺酸表达显著下调。结论:口源性口臭患者和健康人的舌苔代谢物存在差异,具有诊断价值的差异代谢物或可作为口源性口臭的诊断标志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加权共表达网络和机器学习筛选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疾病特征性基因
    卜文超, 陈世新, 江银华, 曹明国, 吴心茹, 关云茜, 谢思源
    上海口腔医学    2024, 33 (6): 600-607.   DOI: 10.19439/j.sjos.2024.06.006
    摘要162)      PDF (2009KB)(208)   
    目的: 确定唾液腺腺样囊性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以进一步了解腺样囊性癌潜在的发病机制。方法: 从NCBI GEO数据库下载2个微阵列数据集(GSE59701、GSE88804),用LIMMA软件包筛选SACC差异表达基因。WGCNA寻找与SACC最相关的重要模块基因,以LASSO、SVM-RFE 2种机器学习算法识别hub基因。随后生成用于预测SACC的ROC曲线,判断诊断效果。采用R4.2.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鉴定出3个hub基因(GABBR1EN1LINC01296),并用其建立一个预测性能较高的ROC曲线(AUC,1.000~1.000)。结论: 采用WGCNA、LASSO和SVM-RFE获得3个枢纽基因(GABBR1EN1LINC01296)作为SACC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未来对SACC潜在关键基因的研究提供基础,为SAC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2种不同舒适化技术在60例高血压患者阻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评价
    邵云, 程庆涛, 何欢, 李晶, 朱微燕, 刘嘉靓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31 (1): 109-112.   DOI: 10.19439/j.sjos.2022.01.023
    摘要355)      PDF (574KB)(439)   
    目的: 比较氧化亚氮/氧吸入镇静镇痛、右美托咪定联合氟比洛芬酯辅助镇静镇痛2种舒适化技术在高血压患者阻生牙拔除术中的效果。方法: 将60例高血压阻生牙拔除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n=30),X组(氧化亚氮/氧吸入镇静镇痛组)和Y组(右美托咪定联合氟比洛芬酯辅助镇静镇痛组)。记录T0(术前)、T1(局部麻醉)、T2(手术操作)、T3(术后5 min)4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Ramsay评分、VAS 评分。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种舒适化技术,组间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每组中T1、T2、T3,与T0时相比,情绪稳定、血流动力学平稳(P<0.05)。结论: 2种舒适化技术在高血压患者阻生牙拔除术中均能稳定患者情绪,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成牙本质细胞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戈迎迎;翁雨来
    上海口腔医学    2004, 13 (3): 203-206.  
    摘要302)      PDF (714KB)(964)   
    无摘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15. 3D打印改良牙支持式塞治器在下颌骨囊性病变开窗引流中的应用
    寇鹏, 李迎梅, 李志萍, 孟箭
    上海口腔医学    2023, 32 (2): 203-208.   DOI: 10.19439/j.sjos.2023.02.017
    摘要385)      PDF (1849KB)(379)   
    目的: 评价3D打印改良牙支持式囊肿塞治器在大型颌骨囊性病变开窗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4月就诊于徐州市中心医院的下颌骨囊性病变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D打印组)和对照组(传统塞治器组),每组各20例。患者术前均行颌骨囊性病变数字化建模,获得病变囊腔容积数据,按计划设计开窗引流位点,并实施颌骨囊肿开窗引流手术。术后3天,实验组获取患者术后CBCT及Oral-scan数据,设计多孔柱道数字化改良牙支持式塞治器,选择钛合金材质3D打印后使用。对照组由有经验的医师手工取模,制作树脂卡环式塞治器。比较2组在模型制取过程中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塞治器固位性能、机械性能及对基牙影响的差异,以及术后1、3、6个月时囊腔体积变化。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数字化印模制备钛合金为打印材料的囊肿塞治器患者主诉舒适度较对照组高,囊肿塞治器的机械强度、稳定性较对照组更好(P<0.05);固位力方面2组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囊腔骨性体积缩小率显著高于传统塞治器组(P<0.05)。结论: 数字化3D打印改良牙支持式钛合金塞治器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稳定性,对基牙损伤小,不产生侧向力,具有精准化、个性化及舒适化优势。改良冲洗柱道使囊腔充分立体化冲洗,加快囊腔缩小速率,缩短患者二次手术前等待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差异miRNA检测及靶基因分析
    杨杉杉, 张为, 胡小华, 杨晓红
    上海口腔医学    2024, 33 (6): 561-571.   DOI: 10.19439/j.sjos.2024.06.001
    摘要145)      PDF (2245KB)(251)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OP)小鼠模型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ndibular bone marrow mesenchymstem cells, MBMSCs)的差异miRNA表达谱和miRNA预测靶基因,为 POP 的诊治和预防提供新的靶点。方法: 通过卵巢切除术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模型,采用全骨髓贴壁法获取MBMSCs,利用微阵列测序技术对MBMSCs进行芯片检测。随后,对检测结果进行miRNA鉴定和预测分析,并预测miRNA的靶基因。对预测靶基因结果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基因数据库(KEGG)富集分析以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通过 Degree、Betweenness 和 Closeness 等3种算法筛选出关键Hub基因。采用GraphPad Prism 8.0及R语言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0.05为阈值,获得84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上调33个,下调51个。对84个差异 miRNA 的预测靶基因 mRNA 进行GO、KEGG 富集分析,发现涉及多种生物学过程及相关通路,其中,130个靶基因 mRNA 富集于“调节干细胞多能性”的信号通路,对富集于该通路的130个预测靶基因mRNA绘制 PPI 网络图并进行 Hub 基因筛选,最终得到可靠度较高的7个Hub基因,分别是Ctnnβ1HrasKrasAkt1Mapk3Smad3Smad2。其中,与OP有显著相关性的基因分别是Ctnnβ1Akt1Mapk3Smad3Smad2结论: 在POP小鼠MBMSCs 细胞中发现的差异 miRNA,有可能作为 POP 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POP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舌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评价
    孙恒祥, 祝庆海, 李怀奇, 王晨星, 叶金海
    上海口腔医学    2024, 33 (6): 608-616.   DOI: 10.19439/j.sjos.2024.06.007
    摘要166)      PDF (1996KB)(180)   
    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参数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患者颈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22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接受治疗的TSCC患者75例,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临床数据、增强CT影像数据及术后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将所有病例按8∶2的比例随机分配至训练组(n=60)和验证组(n=15)。从增强CT的静脉期影像数据中提取1 833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相关系数筛选及LASSO方法进行特征筛选和降维,选出最优的影像组学特征组合。对筛选出的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使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模型(LR、KNN、Random Forest、Extra Trees、XGBoost和LightGBM)进行建模,以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通过对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和降维后,得到14个最优特征组合,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多种预测模型。其中,KNN模型在训练组和测试组中表现出较为均衡的拟合效果,AUC值分别为0.869和0.861。为了进一步提升模型的效能,将影像组学特征与患者临床特征进行融合建模,这一综合模型在训练组和测试组中的AUC值分别提高到0.893和0.880。DCA决策曲线显示,相比于单纯的影像组学模型,融合临床特征的影像组学-临床模型展现出更高的预测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参数的预测模型,可有效估计TSCC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此方法有助于对TSCC患者进行风险分层,优化临床决策,从而改善治疗策略和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基于基因表达谱分析成肌细胞应力敏感基因及其潜在功能
    郑瑶, 于少洋, 阎潇, 李建平, 张强, 袁晓
    上海口腔医学    2025, 34 (1): 7-13.   DOI: 10.19439/j.sjos.2025.01.002
    摘要92)      PDF (1662KB)(146)   
    目的: 筛选成肌细胞内应力敏感基因,揭示功能矫形力诱导面颌部肌肉改建的潜在靶基因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成肌细胞内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通过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对DEGs进行富集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DEGs。采用蛋白免疫印迹、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检测应力对成肌细胞自噬的影响。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筛选成肌细胞内DEGs 1 410个,其中,上调788个,下调622个。GO分析显示,DEGs主要富集于信号转导、生物聚合物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等过程。KEGG结果显示,DEGs主要富集于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癌症通路、MAPK信号通路、黏着斑激酶和溶酶体等信号通路。TEM和CLSM均观察到应力促进自噬小体的形成。蛋白免疫印迹显示,应力可促进自噬相关分子Beclin-1和LC-3II的表达。以上过程均可被雷帕霉素促进或被3-MA抑制。结论: 自噬可能在周期性张应力诱导成肌细胞命运调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氧化亚氮/氧吸入镇静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拔牙术中的应用
    邵云, 王新河, 苏荣祥, 董迎春, 李刚
    上海口腔医学    2013, 22 (3): 302-304.  
    摘要321)      PDF (454KB)(319)   
    目的:探讨氧化亚氮/氧吸入镇静辅助局麻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拔牙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70~90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局麻进行手术,实验组采用氧化亚氮/氧吸入镇静配合局麻进行手术。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变化以及术后有无不良反应。应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SBP、DBP和HR无显著差异。对照组术中SBP、DBP和HR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在整个操作过程中,SBP、DBP和HR比较平稳(P>0.05)。结论:氧化亚氮/氧吸入镇静辅助局麻拔牙能够维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平稳,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20. 数字化虚拟手术设计辅助正颌外科手术12例临床分析
    谭新颖, 胡敏, 刘昌奎, 刘华蔚, 刘三霞, 陶冶
    上海口腔医学    2014, 23 (3): 322-327.  
    摘要217)   HTML0)    PDF (2004KB)(471)   
    目的:探索数字化技术在辅助正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12例颌骨发育畸形患者,经CT扫描及三维重建,对12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经CT扫描,Mimics重建,能够清晰显示颌骨畸形的状态,通过在Mimics软件中虚拟手术,辅助术中导航,术后效果均满意。结论:数字化正颌外科手术能够提高手术操作的可预见性,便于医患沟通,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