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深切缅怀我国牙周病学的先驱黄宗仁教授
  •                                                                                                                                           曹采方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牙周病科, 北京 100081) 

    2017年12月11日,惊闻敬爱的黄宗仁教授仙逝,享年89岁。我心中无限怀念,眼前时时浮现着黄老师那亲切、慈祥的笑容,思念之情不断。黄老师为我国牙周病学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一桩桩、一件件地呈现在我的记忆中。虽是30多年前的事了,记忆渐淡,但有几件事却留下深深的印象,必须写出来供我辈同仁和后来者铭记。 

    黄宗仁教授可以说是我国牙周病学的前辈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他于1950年毕业于当时的上海牙医专科学校,后来该校并入震旦大学牙医系,黄老师任教于此。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震旦大学与其他学校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所以说,黄老师是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元老之一,牙周病科的创始人。 

    我认识黄宗仁老师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文革刚刚结束,口腔医学尤其是牙周病学正是百废待兴的时期。我曾慕名数次趁开会之机到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现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口腔内科去参观取经,其中重点是向黄老师讨教。印象较深的是当时牙周治疗很不受重视,黄老师在一间只有一台油泵式牙椅的小诊室里站着为患者做牙周翻瓣手术,他对助手说"咱们用内斜切口吧",而当时我还不知何为内斜切口呢。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内施行牙周手术的医生大多采用一种从日本引进的所谓“牙龈再生术”,即将深牙周袋全部切除,刮除牙石后,在裸露的骨面和牙龈上敷以氧化锌丁香油塞治剂,术后每周更换敷料,直至新的牙龈完全覆盖创面。由于能彻底消除牙周袋,且加深前庭沟,手术又相对简单,故颇为盛行。但该手术使附着水平降低、牙根暴露较多,创面愈合慢而痛苦较大,主要用于下前牙区。直到1980年代初我到美国进修时,才知道它实际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Goldman等提出的后推术(pushback procedure),后来被内斜切口的翻瓣术所完全替代。黄宗仁教授是最早在我国引进内斜切口的先行者。 

    黄教授是卫生部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中有关牙周病学的最早编写人之一。他在1993年的第3版《口腔内科学》中,几乎包揽了牙周基础治疗和外科治疗的全部内容,介绍了当时国际上的最新内容,积极推动了我国牙周病学的知识更新。1990年在成都召开的第三届全国牙周病学学术会议上,黄教授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口腔分会牙周病学学组的第一副组长(组长为张举之教授)。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医用物资匮乏,牙周手术需要的材料和器械都依赖进口。黄教授带领学生和同事试制研发冻干脱钙骨、不含丁香油的牙周塞治剂等,不但解决了一部分患者的需要,他那种奋发图强、不畏艰苦的精神,更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黄宗仁老师最重要也是最感人的贡献是他在1983年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培养口腔卫生士的职业学校--上海市三好中学职业高中的口腔卫生士专业并开始招生,成功地培养出我国第一批正规的口腔卫生士。黄老师结合我国国情,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定为以洁牙为主,兼做窝沟封闭、椅旁助手和拍摄牙X线片等。黄老师从教学计划、教材编写到授课,无不亲历亲为。他甚至还邀请到美国Tufts大学牙医学院的著名教授Dr. Esther Wilkins来校施教。Wilkins是美国牙科卫生士(dental hygienist)教育的权威,其专著《Clinical Practice of the Dental Hygienist》是全美通用的卫生士教材,2016年已更新到第12版。她对卫生士的专业定位是“不仅是洗牙,她们还应是教育者(educators)、护理人员(caregivers)和牙周治疗师(periodontal therapists)”。黄宗仁老师把Wilkins 教授请来,不仅指导和参与教学,她还带领学生做一些临床科研。我印象较深的一件事是:学生们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报道了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指导后,患者的依从性和清除菌斑效果的观察。其中提到:“刷牙最容易遗留菌斑的部位是右下颌第二磨牙的舌面”。我由此记住了这一结论,至今每次刷牙时都会特别注意将牙刷放到该处,在为患者做刷牙指导时也会强调这一点。我很感谢那些不知名的小姑娘们,更无限钦佩黄教授的远见卓识和高水平的教学思想--不仅教技术,还教人不断进取的思想和方法,真是“授人以渔”的好做法。三好中学这个专业的建成和发展,受到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的好评,然而万分遗憾的是由于体制问题,毕业生分配遇到了人事岗位不配套的难题,使得这个美好的事业中途夭折。更不可思议的是,时隔30年后,虽经口腔医学界奋力争取,但在中国大地上,口腔卫生士(一度称为口腔治疗师)的培养仍然未能进入正规渠道。并非社会不需要,而是政府不重视、不作为。如今,党中央提出“健康中国”的远大目标,中华口腔医学会也把"健康口腔牙周护航"作为2018-2020年的目标口号,我们要乘此东风,为口腔卫生士的培养体系和职业岗位被正式承认和确立而继续努力奋争,继承黄宗仁教授未竟的遗愿,这可能是纪念他的最好方式。 

    黄宗仁教授的逝世,是我国口腔医学界的重大损失。他的音容笑貌、美德才智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黄宗仁教授安息吧! 

    (2017年岁末于北京) 

    生平简介:黄宗仁教授于1928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市。1950年毕业于上海牙医专科学校,后留校任住院医师。1952年2月上海牙医专科学校并入震旦大学牙医专修科,任住院医师。1952年10月,上海第二医学院建立口腔医学系时曾任口腔医学系助教,后升任口腔内科学教研组主任兼教授。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成立后,担任副所长、所长。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3届)、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FICD)及国际牙科研究协会(IADR)会员。
     
    在口腔医学系工作期间,曾任外事联络员,负责国内外业务交流和人员接待。期间与日本大阪齿科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每年派3名教师去日本大阪考察学习,日本方面也派2名教授来院讲学、交流。另与美国HOPE基金会订协议,每年进行学者交流,教育部批准聘请波士顿大学口腔医学院戈德曼教授来院讲学。曾总结8篇牙周病学讲座资料,刊登于《口腔医学》杂志。
                                                                                                                                                       

    曾任留学生办公室主任,接受外国留学生来院学习,包括卫生部批准接受阿尔巴尼亚医师1名、越南医师2名和技师5名来院进修1年。 

    抗美援朝期间,曾参加国际医防服务队27队,在朝鲜荣获集体三等功。 

    另外,为了填补我国口腔卫生士的空白,在原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原上海市市长江泽民、副市长谢丽娟的支持和国际友人的帮助下,创办了上海三好医卫职业学校,共培养学生140名。 

    曾担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的研究生包括韩乃明(现在美国)、李德懿(已退休)、杨丕山(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郑志刚(现在加拿大)和束蓉(九院牙周病科主任)等。 

    科研与获奖情况:①“理虚初探讨”一文曾获卫生部一等奖;②“CJY-Ⅰ型超声洁牙机临床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③“扫描电视观察超声波对釉质表面的影响”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④“植物油不皂化物治疗牙周病药物性能探讨”获优秀论文奖。此外,尚发表牙周病因、病理及牙周整复技术等方面论文15篇。曾参编《实用口腔科学》中的牙周病章节,以及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口腔内科学》中的牙周病章节等。 

  • 发布日期: 2018-02-13  浏览: 1486